□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王敏 张全录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士峰
从天光乍亮到夜幕降临,无影灯下,经历十余小时的奋战,单脚交替站立的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医生刘小玉,终于在10岁小患者的肋间稚嫩的皮肤上,缝合好了最后一针。至此,这个难倒江浙沪众多名院、名医的胸外科手术难题,在他的柳叶刀下,完美解决。长舒一口气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双脚已经无法站立,他倒坐在地上,却让湖北胸外科站上了一个新高度。
在医疗领域,每一个细节的精进都将为患者带来全新的生活。作为湖北省重点专科,武汉肺科医院外科以其“精而精强”的特点在湖北医疗界屡放异彩,不断填补着感染性胸外科领域的诸多省内空白。这群“细节控”医生以匠人之心,不断铸就着外科的“武肺模式”品牌。他们不仅关注疾病的治愈,更致力于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用精湛的医术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为患者的“胸”“肺”护航。
实力下的底气
早期肺癌患者3天出院
“真是出乎意料啊,我和妹妹竟然都患上了微浸润期的肺癌。但幸运的是,手术后第二天我们就康复出院了,而且全程没有任何疼痛。”62岁的胡先生感慨地对记者说。日前,他和59岁的妹妹在武汉同步接受了肺癌手术,短短三天便携手康复出院。
此前,胡先生前往武汉市肺科医院进行体检,意外发现了早期肺癌的踪迹。他迅速提醒妹妹也进行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两人的肺部同一区域竟然出现了相同类型的肺癌。医生介绍,这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
兄妹俩相继被推入手术室。在医生的精湛技艺下,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均显示为微浸润腺癌。
“手术过程中,医生还为我们进行了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减少了麻醉药量,更没用肌松药。”胡先生回忆道,“术后我几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当晚就能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活动,甚至自己上厕所。”手术后的第二天,兄妹俩便双双顺利出院。
短短3天康复的神奇之处,在于医疗团队的精准术前定位、术中低创伤操作和术后科学镇痛。特别是保留了自主呼吸的无插管胸腔镜手术,更是这场快速康复传奇的核心技术。
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主任戴希勇解释道:“这种手术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技术,并不需要使用肌松剂,患者在手术中只是短暂地‘小睡片刻’,全身肌肉并未松弛,因此可以自主呼吸。这不仅避免了气管插管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还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如果手术时间短,也不必插导尿管。”
从入院检查到术后康复出院,最短的仅需三天时间。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让他们能够以最小的创伤、最快的恢复速度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仁心锻造仁术
难倒江浙沪名医的患儿在这里“重生”
肺部感染导致的反复大咯血,一直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当内科和介入科都束手无策时,手术是最后的解决方法。但要不要手术、能不能微创,医生们往往意见不一。特别是损毁的病肺就像一个“马蜂窝”,手术就像是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可能捅了大篓子。这种困境,在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身上,显得更为严峻。
10岁的乐乐(化名)来自安徽,从小就患有高IgE综合征,这种基因免疫缺陷让他成了肺部感染的“常客”。
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医院度过。父母带着他,从安徽辗转到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大医院求医。家里为了治病已经花费了300多万,甚至卖掉了工厂。即便在上海做了开胸手术,医生也因其肺部情况太过复杂,而在手术中被迫放弃。
就在乐乐一家陷入绝望时,经人介绍,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副主任刘小玉接诊后,经过仔细检查和评估,果断决定为乐乐挑战单孔胸腔镜下的毁损肺摘除手术,因为他深知,手术是乐乐的唯一出路。
刘小玉介绍,因为乐乐的病程长、肺部损毁严重,解剖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加上患者年纪小,手术视野极为有限。“这场手术,就像是在狭小的胸腔里,在密布的血管和坚硬的病肺中‘翻山越岭’,对医生的技术和体能都将是极大的考验。”
“看着孩子跟我家孩子一般大,却遭受如此严重的病痛,我心里难受。虽然这个手术,让江浙沪同行有心无力,但我还是接下来了,一方面,我们有这个底气,另一方面,我也想让这个患儿,有一个健康的明天。”刘小玉说。
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以及多学科的全力配合,刘小玉终于成功摘除了乐乐身上的这颗“定时炸弹”,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等候在旁的外科主任戴希勇更是激动地宣布:“这个手术成功了,我们大宴三天!”
手术成功后,乐乐的爸爸眼含热泪,感激地说:“别的医生都放弃了,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拯救了我们这个家庭。”
以精细求高度
“武肺模式”连伤口都“美缝”
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作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不仅以其特色专科——结核外科而知名,更因其独特的“武肺模式”备受赞誉。这一模式,源于团队多年摸索与积累的临床经验:诊断重细节,手术讲精准,服务个性化。
在该模式下,团队不仅关注疾病的治愈,更致力于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通过对大量病人资料的回顾分析,他们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经验。
“拿感染性肺部疾病而言,我们能准确判断细菌感染类型,甚至预测患者是否产生耐药,并提供最优化的检查时间和方式,确保治疗的高效与准确。在手术前,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优化的检查方案,确保手术效果最大化。”外科主任戴希勇介绍。
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外科副主任刘小玉介绍,外科护理团队专注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尤其对于感染性肺病和脓胸手术后的患者,能在短期内有效排痰,促进肺功能的恢复。针对部分体质较弱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护理团队联合中医科一道,术前采用综合措施提前干预,显著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对于术后带管等原因导致的疼痛,通过术中麻醉手术团队开展多模式镇痛、术后医护动态科学评估,实现了从发生疼痛后处理到疼痛未发生即干预的转变,明显降低了因疼痛导致的身心不适感。
此外,外科团队在手术方法上也持续创新,比如微创手术的持续优化,不仅减小了外部伤口,还尽可能减少了内部创伤,通过更精准的定位,避免不必要的副损伤,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
为了不让伤口影响女患者胸前的美观,他们还专门学习医美技术,让创口逼近“天衣无缝”。另外,他们还通过伤口造口门诊,全方位提供术后伤口造口呵护。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武肺模式”的精髓所在。
外科团队不断创新,诊疗技术持续进步,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用单孔胸腔镜这种微创技术替代“大开胸”,治疗结核性脓胸的外科,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被誉为该领域的“中部第一刀”。如今,这项技术在几名年轻医生手上练得炉火纯青,他们甚至突破这一技术的应用场景,用单孔胸腔镜为“石化”的肺解锁,填补行业空白。同时,该科在肺结核、曲霉菌肺炎、咯血、毁损肺、难治性气胸等复杂肺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国内领先;在国内率先开展淋巴结结核的规范外科治疗,独创的区域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获国内广泛推广。另外,脊柱结核、骨结核的治疗水平也达国内领先。
未来,这支业务精湛、医德高尚、理念先进的“细节控”队伍,将继续秉持“精勤仁和奉献超越”的院训,昂首挺“胸”,守护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