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李锴瑞勇夺亚洲物理奥赛金牌

他的感谢名单里有一位食堂阿姨

李锴瑞(右四)载誉归来 通讯员肖雅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实习生 徐慧 通讯员 孙梦嘉 肖雅

6月9日,第二十四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APhO)在马来西亚落幕。经过激烈角逐,中国队8名队员全部获得金牌,其中,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李锴瑞同学奋勇拼搏,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特殊的学习方法

“能代表中国出征马来西亚,于我而言是一个意外之喜。”6月12日,载誉归来的李锴瑞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在赛前的国家队队员选拔比赛中,他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在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都存在一些问题。今年1月,收到选拔通过通知后,他迅速调整状态,开启了5个月的竞赛准备,学英语、刷真题、做实验构成了他生活的主基调。

为了尽快适应竞赛环境,减少比赛时因语言带来的障碍,李锴瑞在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刘娟的带领下,观看了大量TED演讲视频,学习课外知识。他还自己购买单词书和语法书,巩固强化学习成果。投入物理训练后,他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真题练习与实验训练。李锴瑞说,“李志强教练经常自己开发一些新实验让我们训练。有时候他会买些新器材让我们操作,有时候他会让我们拿起手边的硬纸盒自己组装。”

李锴瑞分享了许多学习方法:独立推导书中的公式以加深印象,循环多次做题,竞赛前多次重复进行定理推导,制定硬性计划与弹性计划并严格执行……其中,他节省时间的方式尤为特别。“我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星期内,每天都比前一天晚2分钟去吃饭,直到找出最省时并且保证有饭吃的时间点。”他介绍。为了节省排队的10分钟到15分钟,李锴瑞特意在中午12时22分去吃饭。为了少在吃什么上花心思,他一开学就吃遍食堂的每个窗口,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三鲜面,然后日复一日点同样的食物。由于他每次都在固定的时间点来吃饭,并且老是吃这一样,面点窗口的阿姨逐渐与他形成了默契,只要没过12时30分,阿姨都会为他留食。

“非常感谢这位阿姨,感谢她经常给我留一份面,感谢她偷偷给我加鸡蛋和肉丝。”李锴瑞说。前往北京参加集训前一天,他跟阿姨告别:“我要去北京比赛了,这可能是我在学校吃的最后一碗面了。”

李锴瑞一直是最晚离校的学生之一。他习惯在学校做完习题、完成预习,有时甚至一直待到晚上11时许才离校。因此,他也非常感谢一直为他留门的门卫叔叔,让他无论多晚都能顺利回家。

用竞赛检验自己

“此次竞赛,理论部分不难,主要靠实验拉开差距。这个实验,被我们称为‘近几年最危险的实验’。”李锴瑞告诉记者。实验中有一个每分钟1万转的圆盘,部分选手出现圆盘乱飞伤人的现象。他在操作过程中,虽然电机也存在螺丝拧不紧的问题,但他及时发现并调整心态,每次测量数据前都细致地检查,最终以13.7分的成绩名列前茅。

上初中时,李锴瑞对物理产生兴趣。上高一后,他开始自学“广义相对论”,尝试大三课程“分析力学”,但发现难度稍大,这才另选目标。学习物理过程中,他觉得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难以掌握,于是花了一个寒假在家看网课学习。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他做了李志强教练给的许多训练题。

谈到做题心得,李锴瑞表示:“暴力解题不可取。”一次,在解析一道理论题目时,由于未掌握技巧,他每天计算新的数据,将计算器的9个储存槽占满、清空再占满,直到完成30天的数据统计,结果仍然不正确。这时他才寻求老师的帮助,运用技巧,仅花了30分钟就算出正确答案。

华师一附中的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深入人心。李志强教练说:“刚开始,大家水平有限,就会采取笨办法。但是我认为,这种尝试其实也可以算作一种训练,是值得表扬的钻研精神。”经历“暴力解题”失败之后,李锴瑞更加注重技巧的运用,以提高解题的速度。

目前,李锴瑞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加入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他表示,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他将在暑假自学大学课程,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提前做好准备。

--> 2024-06-13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李锴瑞勇夺亚洲物理奥赛金牌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77046.html 1 他的感谢名单里有一位食堂阿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