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行程近三万公里接力奔走,策划报道先后荣获9项荣誉

首季寻访“天南海北江夏人”圆满收官

在雅安采访中

高原上的标语

《天南海北江夏人》一书已公开发行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见习记者 杨月妍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田勇 熊利兵 潜晓宇 邱枫

历时四百多天、行程近三万公里接力奔走,与扎根在雪域高原、贺兰山下、内蒙古草原、大湾区等奋斗在祖国天南海北的25位武汉江夏人对话,通过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探寻他们的成功之道,展现他们浓浓的爱乡情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2年5月28日,由中共武汉市江夏区委宣传部联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江夏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的寻访“天南海北江夏人”第一季(以下简称:首季“江夏人”)活动正式启动。

近日,随着《天南海北江夏人》一书正式公开发行,以及座谈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首季寻访活动正式圆满收官。

策划报道

先后荣获9项荣誉

追寻成功足迹,状写游子传奇。两年前,报道组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高原反应等客观不利因素,用一张张精美的人物海报,一段段精心制作的视频,一篇篇生动的人物特稿……展示了在外江夏人催人奋进的创业创新故事,满腔赤诚的爱乡爱家情怀。

他们中,有学界翘楚、支教老师、石油工人、驻村工作队长、文艺名人、企业家……有的是离散千年的血脉,有的是临时别乡的游子,他们的人生形态千奇百样,他们的奋斗故事跌宕起伏。

昔日的乡村少年,当年江夏的高考状元田长麟,在上海交通大学本硕连读后,远赴美国深造。17年前,他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参与建设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使中国此项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一代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曾孙谭少英,两岁随架子花脸名角的父亲谭世英从北京文艺支边赴宁夏,秉承京剧谭门的艺术血脉,在秦腔的沃土上苦练京剧艺术。作为架子花脸名角,谭少英不仅将“蓝脸的窦尔敦”演活了,也在坚守着宁夏的京剧事业。

三十多年前,捧着电信分局局长铁饭碗的陈永洲,不甘平庸,毅然下海奔赴深圳特区。他从包工头做起,一步步打造了如今的通网集团。他爱乡爱家,身兼深圳江夏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江夏联通大湾区的招商引资“线人”……每一个采访对象身上,都印证了“不服输、敢吃苦、能成事”的江夏精神。

主题策划报道推出后,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全网数千万读者关注。系列报道先后荣获第四十届湖北新闻奖、湖北省融合传播精品提名项目、湖北省“网络宣传好作品奖”等9项荣誉,《天南海北江夏人(第一季)》书籍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

“首季采访活动,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历时27天的西北之行。”在近日举行的首季“江夏人”座谈会上,报道组组长、江夏区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王夫之回忆。西北采访之行,报道组不仅要走完近1.5万公里的艰苦行程,而且还要克服高原极端环境和气候所带来的不便。

他说首季采访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报道组都奔波在高海拔地区。上万道发卡弯,20多个高山垭口,冰雹、滑坡、坠石、涉水路面、缺氧、饥饿,沿途的核酸检测、治安检查、极度缺氧,语言和思维功能严重蜕化,嘴唇干裂、流鼻血成为常态,“面对困难,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他回忆道。

近乎极限的挑战,只为沉浸式体验采访。因客观因素的影响,后续报道断断续续,历时400多天,累计行程3万公里,完成了22组人物采访。“那段采访经历真是艰难困苦,但是面对一篇篇鲜活的报道,我们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采访过程,是一次人生的历练,更是新闻人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作为湖北地区媒体和地方宣传部门首次系列行进式报道合作的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一种开山之作。在王夫之看来,这种尝试和探索,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无法割舍的江夏情怀

首季“江夏人”座谈会,还特别邀请了四位报道对象。他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作为江夏人的自豪。

25年前,15岁的杨粤已经在深圳的工地上打拼了。江夏农家孩子敢吃苦的秉性,加上聪明有悟性,让杨粤摸到了赚钱的窍门。做小包工头、开公司、搞电商,千万身家的背后,他说“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邛崃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医生黄维是一位“特殊的江夏人”,2020年,他千里独行,逆行驰援江夏,用热血书写了医者的大爱,感动了江夏人。“天下黄姓出江夏,我本就是一位江夏人。四年前在江夏短暂的岁月,留给我很多珍贵的记忆,也成就了我和江夏的友谊。”黄维说,再次回想起来,总是觉得那时候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我记忆中的家乡是夏天稻田里的溪水潺潺,是冬日暖阳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的状态。”座谈会上,59岁的熊瑶深情回忆。因生活所迫,早年她决定“出去闯一闯”。她偶然间发现美容行业商机无限,一步步打拼,最终创立“宝颜美容连锁机构”。“我非常爱我的家乡江夏,这是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情怀。”她说。

从江夏到宁夏,虽一字之差,然万水千山总是情。2021年秋,湖北武汉江夏区与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两地开展教育交流,江夏区派杨淑军等4位教师到石嘴山市第六小学、石嘴山市第八中学挂职交流。“我们是贺兰山下的武汉江夏教书匠。”杨淑军说,报道发出后,他们4个武汉男人在宁夏支教的故事被大家所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支教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支教行列,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力量。”杨淑军说道。

具有极高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像‘江夏人’报道组一样深入一线采访,去寻找故事,创作优秀作品。”座谈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说,新闻工作是一件伟大的工作,要在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通过对首季“江夏人”报道的整体了解,他认为首季“江夏人”策划和落地执行均是一种“创新举措”。

“这组策划具有远见卓识,深刻体现了文化和历史的眼光。”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刘益善高度评价了系列报道。他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成就与该区域人民的素养、奋斗精神和理想境界密切相关。“通过记录江夏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经历,不仅能够激励当代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系列报道用文字和图片生动记录了江夏人的奋斗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刘益善特别点赞了报道的叙事立场,“报道不仅关注从江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更深入挖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使得内容故事更加贴近读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他认为,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江夏人民的奋斗精神,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 2024-06-03 行程近三万公里接力奔走,策划报道先后荣获9项荣誉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75868.html 1 首季寻访“天南海北江夏人”圆满收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