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筠
这个季节新茶大量出炉。无奈我对茶叶了解甚少,即便喝上名茶也是牛嚼牡丹,品不出个所以然,反倒是喜欢细细琢磨茶水的颜色,或淡黄,或青绿,明亮清新,煞是可爱。
不懂茶,但知茶的品质与水息息相关。《茶疏》有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更为直接:“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趁着谷雨时节,在湖北宜昌找寻“十分之水”。西陵峡南津关附近有一细泉名为“陆游泉”,相传陆游中年入蜀,途经夷陵(今湖北宜昌),在三游洞游玩时,觅得一泓清潭,于取小潭水煎茶,茶水甚香。陆游大喜,以《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为题,题诗于石壁: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陆游钟爱绍兴的日铸雪芽,竟称“我口袋里的日铸雪芽是天下名茶,不是陆游泉的水我宁愿不喝。”可见,三游洞的泉水深得陆游喜爱。后人根据此诗将泉水命名为“陆游泉”,又在三游洞内修葺一半壁亭,刻“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亭柱上。
我追寻陆游的脚步来到三游洞。三游洞是南津关西陵山北峰峭壁上一巨大山洞。历史上的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行舟惊险闻名,后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大多峡段已是“高峡出平湖”,唯独南津关保存着原始风貌、千年不改。
中唐以前,三游洞籍籍无名。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夷陵,“于峡州西二十里黄牛峡口石洞中,置酒赋诗。”而后,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皆来此留下珍贵诗文和壁刻。如今,三游洞已是国家级4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颇有名气。
既是寻水而来,诗文暂搁一边。沿着青石步道下行数百米,便有一小潭,潭口略方,掩于青苔与耳蕨间,极不显眼。当地人说这泉水源头是下牢溪,宋代欧阳修曾赋诗“隔谷闻溪声,寻溪度横岭。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我对泉源兴趣不大,只惊叹于陆游该是何等“慧眼”,竟能在这苍翠草木和怪石嶙峋的绝壁间找到巴掌大的潭水?当然,也可能千年地壳变化改变了泉水的模样,让“不是名泉不合尝”成为绝唱。
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也记载了这泉水。诗曰:“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只不过眼前这山泉纤细如女子手腕,不仅称不上“如泻如洒”,反倒是有些“薄如蝉翼”了。但纤细有纤细的美,泉水淙淙有几分娇俏,又晶莹剔透,与清洌可鉴的西陵峡匹配得紧,让人一见就心喜。
我本想效仿陆游泉边啜饮,但谷雨时节的泉水实在寒冷刺骨,单是掬水在手已冻得一激灵,啜上一口怕是要冻掉舌头,只得作罢。至于是否真的“涧远中含药草香”,只能留个念想,下次再游三游洞时鼓起勇气一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