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姚岗 实习生 荣卓依 通讯员 孙亚云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无人机从天而降送咖啡、飞往武汉地铁16号线开展低空交通巡检、直升机低空转运伤病员……5月8日,在武汉经开区低空经济开放日暨武创荟·低空经济场景展示专场的活动现场,多型号飞机在武汉汉南通用机场亮出看家本领。
当天,墨行航空旅游项目开通,将在武汉经开区开展低空游览业务。
无人机从天而降送咖啡
5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大载重消防应急救援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等在汉南通用机场展示。
上午10时许,随着一阵阵轰鸣声,一架无人机飞向活动现场并降落,工作人员从无人机下方货仓取出咖啡。这一幕,吸引现场不少嘉宾拍照。
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介绍,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多旋翼无人机,由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构成,模块化设计,3分钟可完成组装,最大载重50公斤、抗风能力强、精度高,不受地形环境限制,可在山区、水域等复杂地形自主飞行。
王军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无人机及时配送作为新兴的物流方式,其高效性和灵活性实现了物品从起点到终点的直接传输,可有效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低空物流将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及商业模式。该公司把整个生产线、研发体系搬到武汉经开区,将在这里打造更多的场景应用。
智慧城市管理是低空经济的另一重要应用场景。当天,一巢多机智慧巡检项目在汉南通用机场现场展示,三架无人机分别飞往长江网红沙滩开展水务监测中的巡查服务、飞往武汉地铁16号线开展低空交通巡检、悬空停在汉南通用机场上空。
直升机低空转运“伤员”
据了解,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正在武汉经开区建设中,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的主功能区,重点实现各种洪涝险情的实景训练和航空仿真应急模拟救援训练功能。
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华中地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同时还将吸引一批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生产企业落户,带动武汉经开区应急产业发展。
5月8日,来自海直通航的AW139-B704S直升机在汉南通用机场展示低空应急救援。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担架和“伤员”送达指定地点,直升机进入机场跑道后,在10米高度悬停。地勤人员连接担架绳索,通过对讲机联系直升机内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确认并收回绳索,担架缓慢上升进舱。随后,这架直升机转运“伤员”紧急送至医疗救护点。
该场景为直升机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对地面受伤人员进行担架绞车吊运,绞车救援对于地面救援力量难以接近的悬崖、山地、地质灾害或洪水围困孤岛等特殊地形的施救有巨大优势。
据悉,低空应急救援是当前低空经济产业中最成熟的产业形态,通常是采用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执行防火、救援等任务,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环境限制小等优势,在森林防火、高楼灭火、水域救援、交通不发达地区的物质和人员转运等方面优势更突出。
武汉发展低空经济优势明显
武汉经开区低空经济开放日活动当天,三六一一消防无人机项目、旭日蓝天总部项目、楚天通航运营总部项目、墨行航空旅游项目等14个项目现场签约。
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蔡晓东认为,武汉发展低空经济拥有多个优势条件。武汉多所高校开设有机械、材料、控制、通信、能源、电机、人工智能等较为完善的航空相关交叉学科和专业,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且武汉无人机产业定位明确,实行差异化战略,重点发展中大型载重无人机,力争在全国中大型载重无人机细分市场形成优势地位。
蔡晓东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大型载重无人机的发展可与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链共用资源,材料、动力、自动驾驶等也可以从汽车领域延伸到无人机产业链。
助力武汉成为“天空之城”
当天,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诗雨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湖北墨行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不久前验证飞行成功,经相关部门同意,将在武汉经开区开展低空游览业务,范围是在该区划定的固定区域,可在空中欣赏龙灵山、紫薇花海、武湖湿地等。
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通航产业园管理办党工委书记韩方亮介绍,通航产业园以低空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各类型飞行器的多功能、个性化需求,加快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让武汉经开区的天空“忙起来”,推动低空经济加速“用起来”,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力争成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助力武汉成为“天空之城”。
韩方亮表示,武汉经开区拥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与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实现产业链和人才资源共享,为无人机、eVOLT等低空飞行器相关软硬件研发和制造项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此外,距离园区8公里之外的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车谷校区将于今年9月开学,其培养的新能源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智能交通与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也将有效满足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通航产业园强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低空产业项目、打造低空应用场景、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力争到2025年,相关企业数量突破20家,低空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力争到2030年,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20家,建成全国知名、武汉核心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