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自古传承的追求和信念,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通过湖北省档案馆的档案查询,了解到一系列与湖北有关的动人家风故事。
董必武: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出生于红安的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
1935年,董必武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党校校长和教务处主任等几人只能挤在一间屋子办公。作为校长,他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张桌子,自己睡一张床铺的,但董必武坚持和教务处长共用一套桌椅办公,合用一张硬板床睡觉,和学员吃一样的伙食。他处处以身作则,给党校师生树立了好榜样。
1941年底,中共中央关注在重庆红岩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按照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让中共南方局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给那些担负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拟订这个生活津贴费名单时,董必武主动提出不把自己列入其中,他的开支标准和普通干部一样,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的饭菜。
董必武一生任劳任怨,他总是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以“人民公仆”自勉,并按照“人民公仆”的标准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的一生克勤克俭,直至晚年他仍坚持在办公桌上不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要用到不堪再用的时候才更换。他在工作和生活上自比老牛,说除了“吃点草料”外别无他求。
董必武不以功臣自居,从不摆老资格,他常用朴诚勇毅、甘当配角与子女们互勉。他经常教导儿女,人的一生要靠自己努力学习,靠正确的思想指导,靠老老实实的工作,靠组织,不是靠父母。
董必武一生始终站在伟大变革的最前列,怀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廉”二字。他不藏私心、不存私情,坚守着革命情怀。“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八个字不仅是他淡泊俭朴的生活写照,也是他一生清廉为政的工作写真。
郭述申:遗嘱将珍藏文献捐给家乡
湖北省档案馆珍藏着郭述申的手稿、信函、照片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共12箱、5000余件。这些档案记录了郭述申戎马倥偬、朴实无华的一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郭述申去世前捐赠给湖北省档案馆的。
郭述申是湖北孝感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大别山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最难忘、最牵挂的地方。湖北省档案馆保存了大量郭述申在鄂豫皖苏区的文件材料,其中包括他签署的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布告、撰写的鄂豫皖历史材料、红二十八军便衣队材料等,这些都是研究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原始素材。
整顿健全党组织、扩大红军队伍、进行土地改革……可以说,鄂豫皖是郭述申一生革命斗争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1985年9月,郭述申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仍情系大别山,多次走访老区。这份深情,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世前,他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让子女将他毕生珍藏的手稿、信函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无偿捐赠给家乡。他还特意交代,将自己和妻子毕生积蓄的一半,捐给自己的家乡孝感市政府,作为奖励中小学教师的基金。
在这份遗嘱里,郭述申详细交代了遗产的处理,并强调说:“我希望我的后代用我的经历(正反两方面的经历)以及我所能存留的言论,作为我贡献给你们的一份精神遗产。”
李先念:严禁子女经商,否则“打断腿”
不准穿背心、拖鞋上桌吃饭,不准经商赚钱,否则“打断你们的腿”,这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家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制定的。
李先念出生于湖北红安,18岁参加农民运动投身革命。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除了对待工作极其认真外,对子女的教育也相当严格。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们,子女也因为他的教育而受益颇丰。
李先念的二女儿李紫阳曾回忆:“当时,身边有很多人都说,你父亲管着经济大权,你干什么都可以,做几笔生意就能发财了。”她也和父亲提起过要经商的事,但被李先念一口否决了。
据《李先念传》中记载:“在一次家庭晚饭后,子女们再一次提及经商的事,李先念突然站起来,非常严厉地对子女说:‘你们谁要经商,就打断你们的腿!’”自从李先念这样说后,家里人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说“经商”二字。
李先念对子女职业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他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求他们当官,也不要求他们挣钱,更不要求他们出名,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对于子女们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李先念则有非常高的要求。
据《李先念风采》中记载:“他经常教育子女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他们定下了一套生活规矩。”家规的第一条,就是要有修养讲文明懂礼貌。例如:“不准穿背心、穿拖鞋出现在对外场合。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能挑肥拣瘦。”
在子女即将步入社会时,李先念又给他们立下了出门在外的规矩。第一就是不能利用他的名义做事。第二是要谦逊,不能以高干子女自居。第三是要遵守党纪国法,不能违法乱纪。
秦基伟:不行就学不怕“掉底子”
“不行就学,我从来不怕掉底子!”这是曾先后担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秦基伟的口头禅。
在淮海战役中,他曾缴获一本《孙子兵法》,便在野战工事里读了三遍,并写了三篇日记记录学习心得,“体会到毛主席和刘伯承司令员是如何运用和发挥孙子军事学的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的”。他的警卫员每次调整时,老警卫员总是把“带好日记本”当作头等大事向新警卫员交代。他一共写下了78万字的《秦基伟战争日记》,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也经常用这句口头禅来鞭策、教育下属和子女。
“不行就学,我不怕掉底子”的座右铭,深深融进了秦基伟子女的血脉。他的儿子秦卫江、秦天兄弟俩曾深有感触地表示,好学精神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秦卫江是解放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秦天不仅有实战经验,还是战略问题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国家发展、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等战略问题研究,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军队级重大课题。在秦基伟的影响下,好学上进的家风,在秦家一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