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沈外 李迎
五一假期,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游人如织,一幅热闹景象。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一年级小学生慕名来参观
杜甫告别成都后,草堂也不复存在。直到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此后,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杜甫在成都居住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名篇广为流传。
今天的杜甫草堂占地300多亩。其中包括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庄重宁静。入口大门匾额上,题有“草堂”二字,门口楹联处写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诗篇《怀锦水居止二首》。“锦水居止”即现在的成都草堂。
进入草堂,眼前一片翠绿盎然,两棵有300余年历史的黄葛树相对而立,杜甫的人身铜像立于“大廨”之中。“大廨”为草堂建筑第二重,是一处敞厅式建筑。“廨”为官署,因杜甫在成都时曾有官职,后人出于尊崇将这幢建筑以此命名。
“大廨”中间,是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所塑的杜甫铜像。铜像高两米左右,“诗圣”持卷沉思,眼睛微蹙,看向远方,游人环绕于铜像身畔,与其合影留念。
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带着8岁女儿在参观,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女儿刚上一年级,因刚学过杜甫的诗句,特地要求来杜甫草堂参观。
有导游接待量是平时的五倍
再往庭院深处去,是草堂中最具标志性建筑——杜甫的“茅屋”。公元760年,杜甫在浣花溪边建了一座茅屋,在蜀地有了一处栖身之所。次年八月,风雨席卷了茅屋,杜甫由自身遭遇想起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遂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千古名句。如今,茅屋依然保持着泥墙柴门的设计,四周环绕清溪、翠竹和长长的竹篱。
前来草堂参观的游客多为带孩子来的家长。一位在杜甫草堂从事导览讲解的导游告诉记者,五一期间,他带团讲解的人数大概在平时五倍以上,其中报团的几乎都是带孩子的父母。
今日的“杜甫草堂”因诗作而闻名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恰如《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所言,“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