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竺佳怡 王俪颖
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读书。历经千百年的古籍传承至今,诉说着无言的时光。今人再次翻开古人的书叶,是一种什么体验?好似与时光对话!
来自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盛兰,今年50岁出头,已经从事古籍保护修复工作近20年了。她和同事们已经维护和修复了近2000册古籍。“时间越长,修复的古籍越多,胆子反而越来越小了。原来无知无畏,当对行业了解越来越多,对古籍越来越敬畏,考虑的修复方案也更周全,修复时也更小心。”
最近,她正在和同事们一起修复谷城县图书馆藏的明正德六年(1511)泥金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部古籍用瓷青纸抄写,以泥金为书,融书画于一体。明代藩王刻书抄书,成为有明一代重要文献来源。是了解和研究藩府兴王的重要历史材料。
经书静静躺在修复台上,从待修复的书叶上,可以看到有破损、虫洞、碎化的边缘,盛兰将书叶放在台桌上,右手轻按喷水壶,壶中喷出均匀细致的水珠,在光线下形成一层薄雾,它们润湿在书叶上。过去的书籍用的是手工纸,是植物纤维的,遇到水后,纸张的纤维会轻轻舒展开,有利于修复。盛兰说:“按照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时,修复纸和破损处的搭口,不能超过2毫米。”
盛兰向记者回忆,2007年,国家决定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当时全国的古籍修复师数量不到100人,比熊猫还珍贵,古籍修复人才面临断档的问题。当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面向全国举办第一期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招募了30多名学员。盛兰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吃螃蟹”的古籍修复学员。后来逐渐有更多人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如今,湖北省图书馆修复组已经有7名修复师,其中也有90后的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