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田娟
“孩子现在呼吸均匀,特别争气。”4月18日,已经出院回家的吴女士(化名)欣喜地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小儿外科吴晓娟副教授说。吴女士在怀孕23周时发现腹中胎儿患有先天性膈疝,面临出生后呼吸障碍甚至死亡的风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产科、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以及手术室联合护航,她在孕38周时顺利生产,小儿外科在宝宝出生后30分钟内紧急进行手术修补膈疝“破洞”,成功挽救了孩子的性命。
夫妻俩等来“折翼天使”
一次宫腹腔镜手术,一次人工授精,五次试管婴儿……33岁的吴女士自2018年开始,一直在全力备孕。“其间成功怀上了2次,但胎儿都因染色体异常而被迫流产。”吴女士说,去年4月得知自己第3次成功怀孕后,她满心期待,特别是看到前期的产检“一路绿灯”时,她感觉离当妈妈不远了。
然而,吴女士在怀孕23周多进行大排畸时,被告知胎儿患有先天性膈疝。医生解释,这是由于膈肌先天发育缺陷,导致原本在腹腔的脏器通过缺口进入到胸腔,占据了肺的生长空间,从而影响胎儿的心肺发育和功能。胎儿出生后,由于疝入胸腔的组织会压迫肺脏,使肺功能受限,新生儿会立即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缺氧死亡。
目前,手术修补膈疝是主要的救治方式,但前提是胎儿的肺部生长情况足够满足手术要求。
“提到孩子的病就想哭。”吴女士说,为了治好孩子的病,夫妻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加入了患友群沟通。难过时,丈夫鼓励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妈妈开心、健康,肚子里的宝宝才更有希望手术。”
专家30分钟“补洞”
辗转多家医院后,夫妻俩刷到了同济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吴晓娟教授关于先天性膈疝的短视频,便立即赶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门诊,吴晓娟教授和产科主任医师吴媛媛一起讨论吴女士的后续治疗方案。
通过羊水穿刺、彩超、MRI等产前检查,吴晓娟发现胎儿发育都很正常,达到手术条件。但胎儿的胃、肠通过膈肌上的“洞”溜到了胸腔,占据了左肺的空间,但好在右肺发育良好,经评估后可以静待生产。
3月底,吴女士接受局麻的剖宫产手术,一名重6.3斤的女宝顺利出生,小儿麻醉师向桂芳副教授在胎儿断脐后立即对宝宝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有效气道通气后,立即将她转到相邻的手术台,准备进行新生儿膈疝修补手术。
此时,手术间已提前待命。吴晓娟在仅鸡蛋大小的操作空间内,小心翼翼地将嫩如豆腐的肠子、胃、脾脏等器官复原,再修补膈肌。整台手术用时30分钟,尽全力减少了宝宝的缺氧时间。专家看到,当肺部腾出空间后,左肺开始工作,血氧饱和度上升至100%。
术后,宝宝在新生儿科和小儿外科的重症监护室分别观察了1周,于4月3日转入母婴病房,与妈妈团聚。一切检查指标正常后,于4月9日顺利出院。
吴晓娟介绍,胎儿先天性膈疝发生率为两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90%的患儿生下来单肺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胎儿膈疝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膈肌发育缺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