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苑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亮
他著有《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等多部历史通俗读物,作品曾入选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3月23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博,受邀来到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直播千余年之前文人的朋友圈,将宋代文人间的有趣故事分享给21世纪的读者们。
黄博副教授讲到,诗词既是宋代士大夫的必备技能,又为宋代士大夫搭建起一个独享的社交平台。在诗词唱和方面,既有走心之作,也有点赞之交,颇像我们今天发朋友圈。
苏轼和苏辙的朋友圈日常
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坡交游广泛,和弟弟感情很好,经常进行诗词唱和,以解思亲之苦,互相从对方的诗词中,了解对方的生活近态。这与今天发朋友圈的功能并无二致。
黄博副教授介绍,唱和诗在以前是和意,后来越来越趋于意境相近,情感相通,格律一致,形式相同。这样的次韵诗在当时尤为流传。有学者做过统计,苏轼写给苏辙的次韵诗有87首,苏辙写给苏轼的次韵诗有171首。
苏轼初入官场时,苏辙骑马送哥哥从开封到郑州话别。接下来,苏轼一路北上,抵达渑池县。弟弟借住在寺院,在墙壁上写下一首七言律诗并邮寄给哥哥,既伤感二人分别又感怀二人同行的记忆,那是1061年的一个冬天,“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收到书信后,写下宋代七言律诗的名篇和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对比两首诗的末尾,压同一个韵:泥、西。
1076年的中秋夜,苏轼和亲朋们欢饮达旦,在今山东诸城,写下千古传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用语浅显平常,气象大开大合,尽管诉说相思之苦,但也流露出人生态度的豁达。1077年的中秋,分别七年之久的两兄弟终于在徐州相会,可以即席吟唱,弟弟苏辙也写下同一个词牌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这首词相对于苏轼的词,就显得过于悲伤了。
诗词唱和兼具社交功能
黄博副教授介绍,不仅仅是亲密的人之间诗词唱和,还有同朝做官的人之间,有的尽管政见不同,三观不同,但也通过诗词唱和,维持着社交。
王安石擅长集句诗,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感知也令人拍案叫绝,如他在《北山》一诗中写道“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苏轼写了一首和韵之作《次荆公韵四绝》:“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从诗味上说偏平淡,但恰恰展现了朋友圈的精髓——诗词唱和不是斗智斗勇,而是人情世故。
宋代文人有些互相没见过面,也可以诗词唱和,这一点更像今天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比如苏轼1079年在湖州所作的和诗《次韵答孙侔》,开头两句“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有点说心里话的意思,实际上苏轼对孙侔的认识还停留在口耳相传,但并不影响他们在朋友圈十分亲厚,诗中还说“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互不相识的人,一言相合,就像老朋友和知己。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竟是如此丰富吗?黄博副教授说,我们所看到的流传下来的宋代诗词也好,宋代绘画也罢,都是宋代文人群体的头部和顶流,就像今天我们看老戏骨们的表演,那都是相当精湛的。类似于我们发朋友圈,大多数人发布的都是美景、美食和美好愿望,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正因生活不易,文人们通过诗词唱和,借助鸿雁传书寄诗,把平凡的生活化成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