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3日

春天已过半 劝君更惜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陈燕妮

▼春秋繁露十七卷 清嘉庆二十年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欧阳文忠公全集 清嘉庆二十四年欧阳衡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中国民间在春分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在古代留下的诗词中,写春分的诗歌不少,许多还是名家名篇。本期《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我们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燕妮,为读者解析这些诗词以及背后的故事。

春分的到来

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半

春分当日,江城武汉阳光明媚。街头一些樱花若繁星点点地开了,早开的广玉兰已经掉落了她肥美的如叶子一样的花瓣。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规律。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半。

陈燕妮副教授介绍,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北宋初年,文人徐铉所作的诗《春分日》中,就有“春色正中分”一句,诗中对春分的气候特点,也有详尽的描述——春分这一天天气温暖、阳光明媚,万物生长、绿满山川,让人徘徊不舍,长天碧空,云卷云舒,阳光因此忽明忽灭。檐下新燕次第归来,落花纷纷,诗人感慨又一个春天已过半。春风十里,送来绵长思念,思念家人的妇人在高楼上唱起了歌,诗中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春分日

【宋】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陈燕妮说,“思妇”对春日的流逝特别敏感,如李白所言,“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是在深秋为思妇代言,而徐铉则是在春日为思妇叹息,落花人独立,加重了离人思念的情绪。这位高楼思妇,在春分暮色中,唱响了思念远方游子的忧伤歌声,如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中所言“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东汉末年的文人是对世道混乱,个人失意失路的长叹,而徐铉这首诗则是在享受春分之日静好之余对一位思妇的同情。史载徐铉其人“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其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

中唐美男子武元衡

雅集春意思

春色过半,还余一半可追,更当珍惜。春分日,气候宜人,适合雅集。陈燕妮介绍,中唐时期的“铁血宰相”武元衡,写的这首《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就是春分这一天,与同僚友人雅集时所作。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唐】武元衡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宝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诗中先描写了宴会的气氛,因为都是老交情老朋友,所以席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宴会的红烛光亮胜过了天上的西斜明月之光。参加宴会的妙龄佳人,不禁让诗人感慨自己已经白首老去,让人如何不感怀时光之无情?宴会的琴瑟初停,但余音袅袅,有不尽之幽怨,如玉树琼枝般的佳人之美艳胜过了春天,使人注目移情。遥夜深处,吟唱着爱情的《子夜吴歌》响起,让人沉醉。

陈燕妮介绍,中唐武元衡是宪宗元和年间主张削藩的铁血宰相,也是出身高贵、诗赋俱佳的一代风流美男子。他在元和二年(807年)左右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中任职期间(807年-813年),与才女薛涛相遇,有过一段恋情,甚至为其才情所动,奏请朝廷封薛涛为校书郎,碍于旧例,未能成功,但从此“女校书”之名传出。这首诗中的“花”和“琼枝”“桃李”极有可能意指薛涛。这首诗一为应景之作,一为向宴会的佳人致意,为动荡不安的中唐这个春天增添了爱情暧昧的粉色气息。

欧阳修在湖北宜昌

留下《踏莎行》

宋代著名文人欧阳修也留下了一首春分词《踏莎行》。陈燕妮介绍,欧阳修这首《踏莎行》据学者考据,约在仁宗景祐年间任夷陵县令时作。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涉范吕之争,由馆阁校勘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留下了许多描写夷陵的奇山异水的诗作。

踏莎行

【宋】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陈燕妮解读说,词作上阕写到了湖北夷陵(今宜昌)春分之日的美好。寒雨骤去,气温上升,阳光和煦,百花争相盛开,正是“人不知春,草木知春”。画梁之下新燕成双成对归来,而室内玉笼中的鹦鹉却是独自成眠。两相对比,闺中愁思在细细延长。下阕,墙上的“薜荔”和满地的“莓苔”无声地在告知“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无人归来的寂寥。这位闺中思妇突然想起前尘旧事,有美好,有怅惘,更多的是孤独,因此画着远山黛的双眉紧蹙,愁思满怀。这首词在表面看起来依然是“晏欧体”的写法,用典雅精致的语言、流贯的结构、含蓄的风格,描述男女恋情中细腻的心理,但结合欧阳修作激愤的《与高司谏书》,为政治盟友范仲淹辩护,因此被贬夷陵的情境,可知在这首春分日闺思之作的背后,有其对自己处境的叹息,暗指政敌对他狂风骤雨般的打压,而自己最终也如这位闺中佳人一样在僻远的贬谪之地,独自舔舐深深的孤独。

--> 2024-03-23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68045.html 1 春天已过半 劝君更惜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