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2日

惊蛰 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周礼十二卷中关于惊蛰的记述(武汉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陆放翁全集》中《春晴泛舟》一诗 (武汉图书馆藏明毛氏汲古阁刻本)

葛刚岩副教授 本人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鄢静慧


3月5日将迎来惊蛰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在古代文人写二十四节气的诗歌中,尤其以写惊蛰的居多。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葛刚岩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说,这是因为惊蛰跟其他节气相比,在物候、冷暖、阴阳转换方面都走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就像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人们对此感受很强烈。


古人把所有的动物,都称作虫


“惊蛰”二字十分形象,极具动感。蛰,藏也,静也,是指蛰虫处于潜藏的生存状态。到了惊蛰这一天,它们都惊动了,出来活动了。

葛刚岩介绍,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释义惊蛰:“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之后,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

葛刚岩说,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蛰虫,并非单指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松毛虫、蚜虫等昆虫,而是包括所有的动物。据《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的动物都称作虫,按金、木、水、火、土共分“蠃鳞毛羽昆”五类,合称“五虫”。中央蠃虫,又称“裸虫”,人为长,无属,多指人类、蛙类、蚯蚓等;东方鳞虫,龙为长,鱼类属;西方毛虫,虎为长,狼熊属,多指今天的兽类;南方羽虫,凤凰为长,众鸟属;北方昆虫,又称介虫、甲虫,龟为长,鳖蚌属,多指今天有甲壳的虫类及贝类、螃蟹等水族类。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一节就将“老虎”写为“大虫”——“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总之惊蛰之后,天气回暖,花儿开放,就像不管是人、老虎,还是小虫子,都乐于到大自然中放飞自我了。

惊蛰之后,宜春游散步

喜欢养生的人,惊蛰之后,可以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循环输布,舒展筋骨,加强户外运动,《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庭于步,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宋代陆游的《春晴泛舟》就是一篇写惊蛰出游的佳作——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葛刚岩介绍,《春晴泛舟》是陆游晚年作品,全诗借物抒情,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世界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象,借以表达诗人自己虽已年老,但心情却是明快欢乐的状态。陆游在诗中形容“惊蛰”这天,打起雷来是“雷动风行”“天开地辟”,整个宇宙就像天地初开时一样,是一番新气象。江色鳞鳞,柳丝嫋嫋,风景特别好。本来年纪大了,想要回到亭子里,却因为不想浪费这美好的景色,再次划起了船桨。

诗中的“陈人”,简单解释就是“旧人”“故人”之意,此意来自古“敶”字。古“敶”字,意为敶列之意。古代剩余的谷物皆以盛以容器,布列存放,所以“敶”字就衍生了敶旧之意。《荀子·富国》:“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即为此意。后以“陈”字假为敶列之“敶”,诗中的“陈人”解为旧人、故人。

惊蛰,意味着要准备春耕播种


惊蛰对于农耕的意义重大。春雷乍动,雨水渐多,万物生机萌动。作为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人们开始修理农具,准备春耕播种。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就写到了惊蛰这一天农家的劳动场景——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春雨过后,花儿开了。一声春雷,蛰伏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又累又饿,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即使如此劳作,家里也没有存粮,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葛刚岩副教授介绍,《观田家》诗中的“闾里”一词,简单解释就是“邻里”的意思。具体说来,“里”的本意是界域区分的意思,后来发展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或七十二家为一里,“闾”的本意是里巷的大门。所以,古代诗词文章中多以“闾里”并称,代指乡里乡亲、邻里关系,成为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尤其是在行吟游子、田园诗人的作品中,往往成为故乡的代称。

--> 2024-03-02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64918.html 1 惊蛰 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