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万安丽 李硕 李友国
上周的雨雪天气,对于驻守在海拔1100米的南漳县雷家坡广播电视转播台的吴显东而言,有些折磨人。
早上7时,他不得不拿上一把铁锹,从值班室出发,边铲边走,爬过479级台阶,到机房检查设备。
这只是他日常生活里平淡的一天。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转播“零失误”,让山区百姓顺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吴显东已坚守30年。
1
兑现不当逃兵的承诺坚守山上
吴显东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高中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酒厂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广播成了他获取知识,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
1988年底,当地的乡广播站招聘员工,前后去了两个人,都因条件苦、工资少,干不了几天就走了。爱听广播的吴显东也去应聘,“能让广播传到千家万户,这份工作有意义!”吴显东朴素的想法打动了老站长,他顺利通过了应聘。
“小吴,我看好你!干一行爱一行,你一定要坚持下来。”上班第一天,老站长拉着吴显东的手殷切交代。
吴显东点头说:“叔,我不会当逃兵的!”就这样,18岁的吴显东干起了广播架线员。挖窝子、栽杆子、装电线……他跟着师傅把广播线架到了各个村镇。
1994年,因踏实肯干,单位打算将吴显东调到雷家坡广播电视转播台工作。转播台位于薛坪镇孙湾村的罗汉岭上,海拔1100米,距吴显东的家有80多公里。
“转播台比起广播站条件更艰苦,更要耐得住寂寞。”临走时,老站长又是一番叮嘱,吴显东再次点头:“我一定好好干,不当逃兵!”
吴显东第一次去转播台,走了3个半小时的黄泥巴路才看到山顶上的3间土坯房,四周荒无人烟,这让吴显东内心忐忑起来,但答应老站长的话还在耳边,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放下行李,决定留下来。
当时年轻的吴显东主动承担起夜间值班的工作,机房里设备日夜运转,高达80分贝的噪声让他彻夜难眠,睡不着的时候,他就起来看设备说明书,钻研业务。
雷雨季节常有雷击发生。2000年8月的一个深夜,雷雨交加,为看护好设备,吴显东睡在了机器旁,突然一道闪电,打在了离他不到1米的设备上,顿时火光四起。“当时我吓得直冒冷汗,人都蒙了。”至今回忆起来,吴显东仍是后怕。
因转播台在山上,每周吴显东都要下山到13公里外的花庄街购买生活物资,黄泥巴路走起来异常费劲,若遇到下雨天,一脚水一脚泥,来回要走上6个小时。直到2016年,山上修通了一条简易水泥路,吴显东才换上了自行车,之后更换成摩托车。这些年来,他骑坏了1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一直坚守在山上,兑现着当年“不当逃兵”的承诺。
2
自学成专家服务500余户村民
雷家坡广播电视转播台距离南漳县城35公里,承担着中央、省、市、县24套数字电视和15套广播节目的转播任务,是肖堰镇、薛坪镇等6个镇区30多万群众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坚强保障。但因为高山供电不稳、雷击、潮湿等因素,台里的发射机、卫星传输器等设备常出现故障。
出了故障的设备需要及时维修,吴显东就要用肩扛、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将它们驮下山。一台发射机有60多斤重,水泥路没修好前,吴显东只能步行,抱着走一段,肩扛走一段,“累得恨不得将它扔下山。”他说。
有时碰到街上没有配件,吴显东还得带着有故障的设备上县城,或者到市里去维修。担心维修不及时,延误转播,吴显东开始自学设备维修。他找来《电子报》《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培训教材》《家电维修》等书籍,认真研读并结合各个设备的线路图、说明书等进行钻研,遇到技术人员就上去请教。如今,吴显东对发电机组、UPS和30多台电视广播发射机如数家珍,先后处理大小故障上千起。
大山里出行不便,村民家里的电器出现小故障,也常常找到吴显东帮忙,他从不推辞。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转播台附近的3个镇十多个村,免费为500多户村民修理大小电器千余件。“深山里老人出门不容易,尽自己微薄之力,能帮一点是一点。”吴显东说。
3
守护转播台因留守老人需要
转播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安全播出,虽然转播设备都是“双保险”,遇到突发状况可以随时自动切换,但备用的电源、坏了的设备也得第一时间更换或者抢修。“一般5分钟内,就需要去处理。”因此,转播台需要有人常年值守。
2019年,转播台实现了全面自动控制,只需留下一个人应急即可,吴显东主动申请留下,把调回县城的机会让给了年轻的同事。即使是自动控制,吴显东还是一刻不敢放松,坚持“日巡查、周维护、月检修”,让供电设施和各种收发设备信号通道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都在用手机,你还守在上面干什么?”亲友们有人不解。吴显东总是自豪地说:“山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需要!他们不会智能手机,更别说网络电视,陪伴他们的就是我们的调频广播、无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