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0日

连续7年未见中华鲟自然繁殖

中华鲟子二代繁育突破带来希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7年,极度濒危的长江中华鲟,让致力于保护“水中大熊猫”的人们,感到了异常的急迫性。

2月17日下午,中华鲟保护方向及措施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有专家带来了让人欣慰的消息:随着近年来中华鲟子二代繁育取得突破,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幼鱼度过死亡高峰期,如果它们可以存活到2036年,也许届时我们将看到,中华鲟在长江中恢复自然繁殖。

连续7年未见中华鲟自然繁殖

专题研讨会上,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作了题为《中华鲟保护方向与措施探讨》主旨报告。

危起伟致力于中华鲟研究保护已有40年。他介绍,长江葛洲坝截流后的几十年间,中华鲟自然种群数量锐减,“自然种群延续岌岌可危”。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自2013年首次出现自然繁殖中断后,已连续7年(2017-2023)未有繁殖活动发生。

《长江流域水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推算,葛洲坝下中华鲟亲鱼(性成熟,可参与繁殖)仅13尾,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1983到1984年,长江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评估为2176尾,2017到2022年调查,葛洲坝下游80公里,水声学评估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为:27、20、16、13、15和16尾。

危起伟分析,中华鲟产卵群体少于100尾,或当年产卵群体数量少于50尾,可能是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最低阈值。按中华鲟生活史,第一次性成熟平均15年为其一个生活史周期计算,葛洲坝截流已44年,跨越了中华鲟近3个生活史周期,葛洲坝阻隔影响种群补充——产卵群体数量大幅减少——三峡蓄水滞温叠加,如此循环让中华鲟进入种群衰落漩涡。

放流40年未遏制种群衰退

从1983年开始,中国陆续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已长达40年,但放流效果不佳,未能有效遏制自然种群的衰退。

人工放流40年,总数超过了800万尾,为什么还无法实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专家统计分析,截至2018年,放流中华鲟总计712.8万尾,其中,规格3.5厘米以下的仔鱼占575.6万尾,基本属于无效放流,有效放流仅仅137.21万尾。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中华鲟保护工作最艰难的时刻也许已经挺过来了。到了2021年后,一批中华鲟亲鱼成熟,尤其是2022年子二代繁育取得突破,2022年到2023年,年均放流量为35.5万尾,主要是36-119日龄、体长8-30厘米的稚鱼和120日龄以上、体长25-99厘米的幼鱼。它们已度过死亡高峰期,属于有效放流。

这让专家们看到了希望!

中华鲟90%的时间生活在海洋。头年秋季,它们在长江繁殖后,第二年秋季回到大海生活。少则8年、长则20年,它又洄游到长江繁殖。专家预估,按平均15年为一个生活周期,如果幸运的话,在2036年左右,近年来放流的中华鲟,在性成熟后就有可能洄游,在长江中恢复自然繁殖。

--> 2024-02-20 连续7年未见中华鲟自然繁殖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63502.html 1 中华鲟子二代繁育突破带来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