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

“献血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同济医生坚持每月献血9年达149次

刘畅献血时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谢雪娇

149次,平均每月献血1.5次,9年献血总量达到261.5个治疗单位,折合全血52300毫升。“间隔期过了就想着来献血,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争取献到60岁。”1月19日中午12点多,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青年医生刘畅快步走进武汉血液中心,趁着午休时间无偿捐献成分血。这是他第149次献血,和往常一样捐献了两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400毫升全血)。

从追车少年到献血英雄

登记、体格检查、血液检测、抽血……34岁的刘畅都熟门熟路,这套流程他从研一开始,9年来不断重复。

谈起献血缘由,刘畅忍不住回忆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次献血未遂的经历。地震后,听闻灾区有大批伤者需要输血抢救但血库存血供应不足时,正值高三的刘畅立即和同学们一起,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当地市中心满大街找献血车献血,“等好不容易找到献血车时已是晚上,眼看着车从眼前开走,最后也没追上。”虽然没赶上,献血救人这颗种子却悄悄地在他心里发了芽。

2014年9月,刘畅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外科研究生。研一期间,跟着导师在临床学习时,刘畅发现很多时候患者用血还是很紧张,特别是复杂手术出血多急需大量输血抢救时。“临床工作是救死扶伤,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另一种方式。”了解到医院隔壁就是武汉血液中心,2015年4月,刘畅跟两位同学一起在血液中心捐献了成分血。

刘畅回忆,第一次来到血液中心时,直接从正门进来走到了成分血的采集室,后来才知道献全血的地方在正门隔壁。“但也歪打正着,护士还在耐心介绍,担心我们不愿捐献成分血时,我说我乐意捐献。”

此后,除2020年的4个月外,每半个月至一个月,刘畅便会出现在血液中心捐献成分血,至今,已捐献了260多个治疗剂量,被武汉市多家医院调用,为百余位患者送去了希望。为此,他两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面对荣誉,刘畅却说:“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就去做了,习惯了,没有什么特别的。”

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

没有手术的午休时间、下夜班后、周末休息时间……两周的间隔期一到,刘畅就想办法抽空去捐献成分血。

捐献成分血比献全血要经过更严格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献血者的血液黏稠度、血脂含量、红细胞含量都必须符合要求后才能捐献,9年来刘畅仅有一次不合格。原来,并不算高的刘畅体重曾长至90公斤,出于形象与健康考虑,他开始减肥。“瘦到65公斤时来献血,结果血常规检查不合格。”刘畅说,减肥方式不当导致身体造血机能受损,便无法献血。有了这次教训后,刘畅开玩笑说刚好有理由不减肥了。目前,刘畅的体重稳定在80公斤左右,献血前体检时再也没有不合格的情况。

“大多数人都具备献血的条件。”刘畅现身说法,有些人会比较抗拒献成分血,一是因为献血过程比较长,一次得一两个小时。再者,献成分血时需要血液回输,有些人也担心回输过程中会感染一些疾病。刘畅表示,作为医务工作者,他确信献血全过程都是安全的,成分血和全血一样在临床上都非常紧缺,但献血间隔不同,成分血捐献的间隔期只需要2周,全血间隔期需要半年,“间隔期短,我一年献满的话,就可以献40治疗剂量,可以多救好多人!”

目前,献成分血以捐献血小板最为多见,所捐献的血小板主要用于挽救因血小板浓度过低而出血不止的患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干细胞移植、术后大出血的患者等,需求量高。刘畅表示,身为医生他更能体会捐献成分血的意义,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毕竟一个人N次献血不如N个人一次献血。

将自己的微信推给百余位高龄患者

“对患者非常热心。”提起刘畅,老年医学科护士长周雁琼这样说道,“他甚至会将自己的微信主动推给一些高龄患者或家属,方便及时联系。”

近80岁的邹婆婆就是其中一位。她的老伴80多岁,患有膀胱癌,每隔几个月就需要到医院复查,复查安排、联系床位等常常让两位老人忧心不已,但有了刘畅的微信,他们就少操心了。“刘博士,我想下周来医院给老伴换尿管,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和指导。”“刘博士,你还在原来的科室吧,没轮岗到其他科室吧,不然的话我们就失去了依靠,不知道该找谁了。”每次联系,刘畅总是第一时间问候邹婆婆和老爷子,并尽力帮助他们协调。

工作四年来,刘畅的微信通讯录里有一百多位这样的患者,对于他们的咨询,刘畅总是尽可能及时回复。“老人家们知道我们工作忙,一般也不会过多打扰我们。”刘畅说道。

--> 2024-01-23 “献血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60952.html 1 同济医生坚持每月献血9年达149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