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蔚
新年伊始,IPO市场就呈现出一番不同以往的景象。多家券商纷纷撤回材料,导致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中信证券撤回材料而被终止的项目数量最多,达到了5家,成了这场撤回潮中的焦点。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023年中信证券有半数IPO项目撤回,此外,还屡屡陷入财务造假旋涡,去年成为被监管点名次数最多的券商。
年内5单IPO项目告吹
深交所官网显示,汉桐集成创业板IPO终止,原因系公司及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对其IPO审核。至此,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已有5单IPO项目撤回或终止,占所有IPO撤回、终止家数近三成。
资料显示,汉桐集成专注于高可靠军用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封装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光电耦合器模块和芯片及高可靠军用集成电路封装产品。回顾汉桐集成的IPO历程:公司创业板IPO去年6月28日获深交所受理;去年7月24日,深交所发出首轮问询;今年1月15日,公司和保荐人主动撤回IPO申请,目前汉桐集成尚未回复首轮问询。
除了汉桐集成,中信证券撤回或终止的IPO项目还有中航石油、博纳精密、爱科百发、辉芒微。
近年来,“一查就撤”“带病闯关”等问题突出,监管加大了对券商投行项目主动撤回情况的考核力度。据Wind数据,按已完结IPO项目(指已发行和已终止项目)统计,2023年,中信证券保荐的IPO企业共有62家已完结,其中,有30家企业成功发行上市,有32家企业终止IPO,占比达51.61%。去年撤回的IPO中,还包括正大股份和蜂巢能源等拟募资额过百亿元的大项目。
去年一年领14张罚单
值得一提的是,开年以来中信证券已被监管层处罚。1月12日,证监会在官网公布6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分别对中信证券、中德证券和万和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对6名保荐代表人采取监管谈话措施,受罚内容均与投行项目有关。
此外,中信证券还因保荐业务卷入两宗财务造假案,涉及力源科技和*ST慧辰。力源科技于2021年5月登陆科创板,当年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0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2707.29万元,其财务造假行为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开始,当年就虚增近七成利润总额。
科创板上市公司*ST慧辰因控股子公司通过虚构与第三方业务、签订无商业实质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项目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多份财报存在虚假记载。
统计显示,2023年,86家券商获得共计295张罚单或监管警示。其中,中信证券及其旗下营业部更是合计收到14张罚单,事涉投行业务、网络安全、财务顾问等业务,是2023年被点名最多的券商。
如去年4月,西藏证监局对中信证券下发行政监管措施,因其作为华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项目保荐机构,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现场检查不到位,对销售收入及主要客户异常变化核查不充分。9月,中信证券又因在担任航天通信收购智慧海派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过程中存在违规,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外,中信证券保荐的腾邦国际、ST华钰、鼎胜新材、塞力医疗、盛新锂能、济南高新、拉夏贝尔等项目,在持续督导期内也出现多次违规。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保荐机构理应在执业过程中勤勉尽责,切实发挥好鉴证、把关作用,其本身拥有看穿财务造假的必要技能,所以大多数财务造假并非券商“不小心”。那么,监管部门除了处罚造假上市公司,也要加大处罚力度,要将责任追究延伸到中介机构,“如果没有追究连带责任,那么这种造假问题就缺少制约,券商内部人员部分违规行为就缺乏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