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如何“抢回”大学生
——近来,高校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量下滑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人们正在远离需要全身心投入、深度思考的阅读,而专注力的短缺或许是更严重的问题。图书馆是大学的“标配”,也理当成为大学生活的“标配”,人们期待大学生比大众阅读展现更高的层次。在数字阅读无所不在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不能坐等学生上门。只有不断强化服务能力,让自身成为功能齐全的文化载体,高校图书馆才能重新“抢回”大学生。新京报如此评论。
●人工智能岂能成骚扰电话帮凶
——骚扰电话是困扰公众的顽疾,利用人工智能精准推销则是骚扰电话新的变种,且正大行其道。商家推荐产品和服务没有问题,但滥用人工智能不是推销正道,甚至涉嫌违法。人工智能成了骚扰电话的帮凶,根子还在信息泄露。科技发展是为了赋能生活,不是为了给人添堵。骚扰电话精准,治理手段也要精准有效,不管是数据泄露还是技术使用不规范,都应该全流程、全链条治理。北京晚报如此评论。
●读懂夜校走红背后的文化需求
——掌握一项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休闲放松……人们选择上夜校的原因多元多样。把夜校办得更好,让这份文化“大餐”更可口、对胃口,就需要在精准对接人们的学习需求上下更大功夫。还应看到,不少夜校课程一经推出即爆满,也反映出当前夜校存在资源较为紧张、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好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精神文化需要,要在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搭建更多平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方式和途径,想方设法扩大文化供给,不断提升文化供给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人民日报如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