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1日

如何让社区工作者稳得住留得下

政协委员呼吁:完善培训体系真正减负增能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王峻 实习生 谭锦龙 费雨欣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社区居民公共需求趋向多元化,社区工作专业性越来越强,对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有力保障。

民进武汉市委会集体建议,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增能,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多措并举稳固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大原因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流失

民进武汉市委会认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仅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以武汉某中心城区一街道为例,该街道下辖12个社区、80多个小区,现有居民8万余人,划分成78个网格,社区工作者队伍150余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其中,女性占比7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5%,持助理社工师或中级社工师证书占比22%。除社区书记、主任之外,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相对不高。

来自民进武汉市委会的多位政协委员在一线调研发现,社区工作者普遍工作繁杂、角色冲突,除了社区日常工作和服务居民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办事处一些科室的行政事务,应对任务指标、工作台账、创建评比等,涉及综治、文明创建、计生、社保等方面80余项工作。

调查发现,目前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原有的社区“专干”的线条式工作模式已转变成网格的块状管理,一个网格员要负责网格内多项业务,但社区工作者中社会学、管理学等学历比例极低,持社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也不高。

此外,社区工作者岗位晋升渠道相对匮乏、职业发展前景缺失,薪资也普遍较低,年轻群体中离职现象较多。调查结果显示:薪酬待遇低、工作量大、职业认同感低是队伍流失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占比85.65%、81.03%、55.82%。

建议真正减负增能,完善培训体系

民进武汉市委会集体建议,要真正深入实施减负增能行动,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应推动指导社区进一步明确社区岗位构成,对岗位职责进行精细分解,按照服务人口合理调整人员配比增设编制岗位,对社区事务进行科学分类,深入探索完善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网格化管理的自主性,真正从社区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同时,切实推进“多社联动”试点项目,将社区逐步建设为社区基层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自治综合服务体。

在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方面,多位政协委员建议,要构建市、区、街道分层负责、各有侧重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培养机制,健全完善以初任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通过“书记传帮带”“全科社工培育”“项目大比武”“每周课堂”等社工阶梯式培养课程,个性化为新社区工作者赋能。另一方面,继续完善社区工作者持证奖励机制,让持证水平和薪资挂钩并设置合理梯度,鼓励社区工作者不断学习提升。

民进武汉市委会集体建议,有关部门要研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机制,提供更加合理的收入保障,在现有入编选聘、定向考录基础上,优先让工作实绩突出、居民认可的有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享受与事业单位人员同等的工资、社保和医保等待遇,完善学历津贴、岗位津贴、资格证奖励等奖励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定期招聘、动态补缺、周转调剂制度,将公开招聘未录取人员按比例纳入“蓄水池”,允许从“蓄水池”中择优补录缺额人员,实现随缺随补、应配尽配,营造尊重、关爱社区工作者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社区,扎根社区干事创业。

--> 2024-01-21 政协委员呼吁:完善培训体系真正减负增能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60689.html 1 如何让社区工作者稳得住留得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