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沈外 唐佳燕
时隔75年,84岁的胡广福终于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
1月14日,胡广福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出发,驱车近400公里,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胡家墩村,与哥哥胡广兴相认。
胡广福儿时与家人逃难时,被人拐至铅山县,在这里扎根并生儿育女。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来历,还记得哥哥胡广兴的名字。在人生暮年,他终于找回了家。
当天上午11时30分许,胡广福等人乘坐的车辆驶近胡家墩村。爆竹、烟花响起,村口站满前来迎接的村民,白发苍苍的胡广兴也在其中。
胡广福走下车,在人群的簇拥下和哥哥相见,泪水打湿了眼眶。两位老人像孩子一样,紧紧牵着手,一直不愿松开。
老人仍记得儿时被拐经历
1月14日,84岁的胡广福凌晨5时许就起了床。他穿上最合身的套装,脖子系上花领巾,外面披上一身儿子给他买的黑色绒毛大衣,银白色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10多天前,胡广福接到宝贝回家志愿者的信息:他的老家找到了!
清晨7时许,在20多位亲人的陪同下,胡广福带上铅山县特产柚子饼,乘车近400公里,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胡家墩村,和失散75年的哥哥相认。
一路上,胡广福老人笑个不停,容光焕发,显得年轻了不少。同行的极目新闻记者问他,快要见到哥哥了,心情如何?他又笑了,继而眼中泛泪。
尽管已经耳背,听力很差,胡广福仍不厌其烦地回忆着,他叫胡广福,哥哥叫胡广兴,妈妈叫陈玉英,家门口有两口鱼塘,不远处有碾米的地方。有一年家乡爆发大洪水,他和家人被困木楼2个月,最后只能坐着伯父家的小船离开家园。他们从长江溃口划出,顺流而下。途中,一名周姓女子出现,她用一串油炸豆腐引诱胡广福跟着自己走。等胡广福反应过来,他和周姓女子已经在火车上了。
胡广福后来得知,周姓女子是因故潜逃到铅山的。为了隐藏行迹,她和当地一位农民结为夫妻,并收养了胡广福。周姓女子想带胡广福去南昌,胡广福却决定留下来孝敬养父。这一留就是75年。
正是基于这些记忆,胡广福一直以为,他的老家在江西九江。
胡广福也曾尝试寻亲。年轻时,他偷偷存了好几年的私房钱。一天,他准备独自外出。妻子发现异样,问他要去哪里。他支支吾吾说,要去江西九江找妈妈。妻子怕他一去不回,而当时他们已经生儿育女。看着妻儿,胡广福只能选择先承担肩上的责任。
在铅山,胡广福努力打拼出一个温馨的家。他育有四个子女,如今重孙都到了上学的年纪。
胡广福的儿子胡新泉回忆,过去数十年里,父亲一边维持全家生计,一边寻找自己的家,但总是无功而返。2015年,正当父亲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时,宝贝回家志愿者找到了他,再次点燃了他寻亲的希望。
凭一张手抄族谱找到亲人
胡广福的寻亲之路,走得比一般人长,但距离又很短,最短的时候,只隔着一道长江。
“我们几乎把九江翻了个底朝天。”来自江西九江的寻亲志愿者“沧海一粟”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胡广福老人寻亲,他们花了近8年时间。
尽管胡广福对老家的记忆十分精确,但帮助一位八旬老人寻亲并不容易,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水文条件、地理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志愿者们采取的方式是,查询历史资料,圈出1949年前后发生水灾的地方。最初,他们将胡广福老家的地点锁定在江西省九江市。但是,九江的胡姓人家太多,仅柴桑区就有上百户。
去年,“沧海一粟”每个月都要花10天左右,走访当地有胡姓的村落。
“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族谱,这是我们寻亲的好线索。”“沧海一粟”说,他们走访发现,当年不少人家曾丢失孩子。只要条件吻合,志愿者们就会上门帮助采集DNA信息,但都与胡广福的DNA信息不匹配。
去年11月,排除最后一个线索后,“沧海一粟”告诉胡广福:恐怕没希望了。
但胡广福仍不死心。在儿女和志愿者的陪同下,他来到九江轮渡码头,久久地看着长江,直到渡口即将关闭才离开。“送老爷子回家时,我都不敢看他的脸,肯定很失望。”“沧海一粟”说。
志愿者们决定做最后一搏。在安徽志愿者的协助下,他们循着胡姓大家族的线索,找到安徽的一位胡姓老人。这位老人说,他有一位亲属,目前住在湖北,家里曾有孩子遗失。
1月4日,“沧海一粟”循着线索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找到一张记载着胡广福名字的残破手抄族谱。族谱记载:胡广福,民国廿九年出生。族人介绍,胡广福9岁那年,与家人坐船逃难时走散。
志愿者“宝马”介绍,当时他几乎可以确定,这里就是胡广福老人的家。除了妈妈名叫杨玉英而非陈玉英,族谱记载的走失孩子名字、哥哥的名字都完全吻合,哥哥胡广兴也还在世。
经过DNA比对,胡广兴、胡广福存在血缘关系。
志愿者第一时间给胡新泉打电话,告知寻亲成功的好消息。当时胡新泉正在浙江温州,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生意赶了回来。“爸爸这么多年的心愿实现了,真是一桩大喜事!”他说。
哥哥牵着他寻找儿时痕迹
“这里的台阶还在,我以前在那里碾米……”1月14日下午,热闹的认亲仪式和团圆饭结束后,胡广福跟着哥哥,在村里四处仔细搜寻儿时的痕迹。
胡广福记得,家门口有两口池塘,一个长条形、一个圆形。如今池塘还在,只是不像他记忆中的那么大。他小时候和家人逃难时乘船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田地。老家破败的砖房只剩下半间屋子,哥哥胡广兴在旁边的宅基地上建起了2层小楼……
“变化太大了,我认不出来了……”胡广福喃喃道。
在胡广兴家,村里的老人们围着胡广福聊天,他们大多是胡广福儿时的玩伴。有人问:“广福,你还记得那边是个小学吗?小时候我们在楼上上学,看到你在下面放牛。”胡广福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在他的记忆中,他小时候总是在放牛、晒谷子。
胡广兴回忆,弟弟小时候活泼调皮,兄弟俩经常打闹。当年逃难时,他坐在前面的船上,弟弟坐在后面的船上。他们途经一个叫“樟树”的地方时,一名个子不高的女子上了弟弟所在的船。后来,女子和弟弟都不见了,女子的伞丢在了船上。“寻弟弟寻了好几年,寻不到。”胡广兴说。
胡广兴老人育有三子三女,家族人丁兴旺。他告诉记者,自从弟弟走失后,他一直守在胡家墩村。
几天前,“沧海一粟”来到胡家墩村,看到胡广兴老人坐在村口,一动不动地望着远方。他跟老人打招呼,老人得知他是寻亲志愿者后,问:“我弟弟呢?”原来,他一直在等待着弟弟回家。
这次团聚,记者发现,除了吃饭时间,胡广兴、胡广福兄弟一直紧紧拉着手,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怕他再走丢了。”胡广兴说。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