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古代版冰雪大世界

从文物中感受冬日意趣

《冰嬉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图。《快雪时晴图》(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乾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图。《冰嬉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追一场北国的雪,冰城火了。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里,零下20℃的冬天与热情、欢喜凝结。

此时的雪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古代的雪亦是。古人把雪写进诗里,描摹在画中,创造于器物上。

让我们走进古代版冰雪大世界,看看都有什么?

七百年前,山中看雪

通过七百年前的《快雪时晴图》,“置身” 雪霁后的山中之景。

眼前是奇峰寒林,白雪皑皑,山下客舍三两间,山中红日横生一带红霞。

“大家都知道黄公望有幅著名的画是《富春山居图》,而这幅《快雪时晴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起关于描绘雪景的山水古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青年画家胡彧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首先想到的便是它。

胡彧介绍,古代雪景山水画,大多以留白或用粉来表现雪,同时将天空和水面用重于山石树林房屋的墨色晕染,或浓或淡,反衬出冬雪皑皑。所以在传统山水画中,形成了白山黑水这一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山石、树木丛林、亭台楼阁,基本上是采用淡墨来表现,结合渴笔穿插出山石的姿态和结构,以及亭台楼阁的布置。《快雪时晴图》表现云消雪霁,天地清澈,整体画面正给人这种明亮爽朗的感受。尤其与其他的雪景画不同,黄公望突出表现了雪后的一轮红日,大胆利用红色和黑白进行对比。这也符合当下画家拨云见日、积极向上的文人心境与精神面貌。雪景山水画是古人对于山川的感知和归纳,茫茫白雪,茫茫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人生与天地对话,是一份豁达,一份情画,一切景语皆情语。”

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提起,“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

雪落无声,但古人的冰雪世界里,雪声能入心,所以万籁俱寂,静坐听雪也是冬日“活动”之一,所以千百年后的我们记得陆游在诗中写道“会拣最幽处,煨芋听雪声”;每当下雪日,会念道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雪压竹折,在五代徐熙的《雪竹图》里也有表现。从画中听雪,也能听见作者的心声。胡彧说:“雪后,竹节和竹叶上积攒了一些雪,竹有高低错落,有挺拔茁壮的,也有被雪压弯或折断的。但竹子弯竿不弯节,即是竹节也是气节。整个竹竿可能被大雪压弯,但它每个节却很挺拔,这是一种在自然斗争之中还能昂扬向上的精神,是画家用植物的生长属性,提炼人生品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人最懂的诗意与画意吧。”

古代的小孩,在堆雪狮子

说起遗憾美学,或许你会想到木心先生的“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但是对于稀罕雪的南方人来说,比这更遗憾的恐怕是,“你再不来,我堆的雪人就要化了!”

堆雪人,是童年记忆,是喜爱的冬日趣味游戏。

你知道吗,在宋代,一到下雪天,人们就喜欢堆狮子,是和现代堆雪人相似的乐趣。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大雪纷飞时,都城的富户就会宴请亲朋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堆雪狮玩,这也是一种祈愿方式。

在清代宫廷,也延续了这种活动,这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等绘《乾隆雪景行乐图》轴可见一斑。据故宫博物院官方介绍,画面描绘了乾隆皇帝父子尽享天伦之乐的情景。“弘历手持如意端坐在廊下的交椅上,一边观赏屋外的雪景,一边看着几位或放爆竹、或堆雪狮的皇子,目光慈祥,神态安然。”

除了堆雪狮,“冰嬉”自然也是古人对冬日的尊重。极目新闻记者查询了解到,《故宫学刊》《乾隆朝冰嬉初探——基于冰嬉图像及文本的研究》一文中介绍:“冰嬉起源于民间生产实践,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冰上运动的总称,在清乾隆朝发展至顶峰。”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金昆等绘的《冰嬉图》卷俨然一幅古代冰上体育娱乐画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参与人数超过120人的大型转龙射球竞技项目,以及“叠罗汉、舞刀、花样滑冰等冰上杂技表演,表演者的各种姿态让凛冽的寒冬充满生机。”

--> 2024-01-12 从文物中感受冬日意趣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59782.html 1 古代版冰雪大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