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通讯员 吴迪 况昕昀 刁少红 宋知远 余雪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昌在建城1800年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的一年。
一年来,武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积极开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赛道,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区域经济总量跨越1800亿、迈向2000亿,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安全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沉甸甸的数据,凝结着艰辛与奋进,更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回首一年工作,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全区上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胜不休,负重前行无惧,向上攀登不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区域实力持续巩固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增幅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7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亿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持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在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攀升至第42位、连续4年领跑全省。
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全力服务项目强支撑,4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96个在建项目加速推进,26个项目如期竣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聚力精准招商引活水,区级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0余次,13条街道实现招商共享中心全覆盖,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5个,省水发集团、长江创投、长江产投基金等3个百亿级项目成功落地。着力激发消费扩需求,全年实现社零额760亿元、增长11%。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巩固扩大金融优势,引进新华养老保险、长江财险等17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超2.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达600亿元,均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持续擦亮设计品牌,承办武汉设计双年展,全区规上工程设计企业营收超470亿元。不断提升商贸品质,华中首家京东MALL盛大开业,武商梦时代获评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武汉SKP、武昌万象城、滨江天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加速建设。加速释放文旅魅力,入围全国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录,黄鹤楼景区跻身“十一”国庆黄金周热门景点亚军,昙华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旅游人数4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70亿元,居武汉市首位。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助力企业加快恢复发展,持续发放中小企业服务券,惠及近3万家企业。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窗通办”“无差别综窗”等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在武汉市率先上线电子证照云平台,打造武汉市首个非工业项目“七证齐发”和“承诺可开工”办理样板。持续开展“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发动全区党员干部“一对一”为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1万户、“四上”企业超过300家,开特电子、华视集团2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
创新动能加速积蓄
“黄鹤楼星空计划”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一谷一廊多带”科创空间架构聚势成型,武汉数创大厦、碳汇大厦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先行示范楼宇,数字经济、双碳产业抢先卡位新赛道,武昌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第25名。
数字经济成形起势。聚焦软件服务、北斗应用两大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产业规划、空间拓展、企业引育及服务保障。滨江数创走廊架梁起柱,沿徐东大街盘整产业空间超100万方,招引集聚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30余家。中科·武大智谷加快推进,小洪山科学城建设进度过半,珞珈山创新港完成规划设计,斗转科技园获评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楼宇,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揭牌成立,长江北斗、云成卫星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
双碳产业抢滩布局。聚焦全国碳金融集聚区打造,组建运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创新推出“首义论碳”品牌,成功招引埃文低碳、天顺集团等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聚焦碳市场建设,全国碳交易量累计成交4.3亿吨、碳清算额超480亿元,搭建“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吸纳全省107个企业项目入库,在全国首创推出一批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初显。聚焦碳生态营造,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线华中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挂牌成立碳金融园区巡回审判法庭,圆满承办华创会、台湾周碳金融分论坛,打造招商银行绿色支行等六大低碳场景。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教优势加快转化,依托辖区船舶产业领域科研院所,谋划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吸引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落户;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成立湖北时珍实验室,以科技为中医药发展赋能。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充分发挥院士之家、博士联盟等平台作用,推动6个院士专家项目转化,促成生物芯片、智能检测等8个优质博士创业项目落地,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0亿元、同比实现翻番。企业培育梯度推进,全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12家、为去年的1.5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瞪羚”企业14家,均居武汉市中心城区前列。
城区品质提档升级
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高标准完成六大更新单元方案编制,贯通古城南北的和平大道南延隧道建成通车,华中最大的地下环路即将竣工,城区环境品质稳步提升,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城市更新加快实施。聚力土地招商出让,建立区领导领衔推进机制,一地一策、一企一策精准优化出让方案,交职院、小湖口村等一批地块实现供应,供地数量创历史新高。稳步推进功能区建设,滨江商务区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劲牌集团等总部项目进展顺利,武九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华中金融城联投中岳大厦、高投资本大厦、长投生态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武昌古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昙华林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城区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通行能力,轨道交通11、12号线有序推进,新建微循环道路15条,打通断头路5条,新增停车泊位1.3万个、充电桩6000个。增强城市韧性,建成海绵城市2.9平方公里,整治易渍水点19处,完成管网混错接改造849处。改善居住环境,实施5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3个,加装电梯116部、占武汉市40%。
城区环境更加宜居。稳步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长江武昌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外沙湖、内沙湖、晒湖获评武汉“美丽河湖”、数量武汉市第一。着力提升城市景观,新建绿地8.2公顷、绿道5公里、口袋公园9个,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武九生态长廊建成开放,在武昌漫步随处有绿、见景、动心。
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面对财政收支压力,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支出超8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供给更加丰富,在武汉市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社会救助工作获民政部通报表彰。
教育医疗成色更足。教育布局更加优质均衡,公办普惠幼儿园占比超87%,新增中小学学位2160个。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大楼、武昌医院东区综合楼、天佑医院内科综合楼竣工投用,市七医院(区公卫中心)迁建项目基本完工,医保定点机构“便民门诊”设置率达100%。
民生保障成效更显。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筹集岗位8.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3.5万人。关心服务“一老一小”,新增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5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三助一护”服务8.8万人次,对独居老人全覆盖实现一键呼叫上门服务;全区婴幼儿托位累计超5000个,区妇幼保健院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中心”。聚焦兜底保障,社保、医保分别扩面2.4万、9万人次。
文体事业成果更实。围绕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举办“来到武昌城·看见全世界”主题宣介会、首届武昌古城保护发展论坛、首届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发掘武昌城“文昌门”“湖广总督署”遗址,千年古城品牌价值更加彰显。文化惠民持续深入,策划首届武昌非遗节等传承宣传活动,推进社区运动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举办系列文体惠民活动200余场,南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社会大局和谐安宁
坚持整区推进共同缔造,作为武汉市唯一代表入选全省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起义门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基层治理扎实有效。全力推动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以小区(片区)为单位织密568个治理单元,下放135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至街道、社区就近办理,探索信托制物业模式,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单位及党员干部分级下沉响应机制,推进幸福食堂、小区架空层利用等共建项目1362个,解决停车充电、供排水改造等问题719个,形成加装电梯台阶算法、社区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等14个共同缔造典型案例,武昌入选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