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高琛琛
事件回顾
2023年11月7日,一名6岁女童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就诊时,突然两眼上翻、全身抽搐,吓得奶奶大声呼救。此时,采血室的余思敏、黄沚临两位护士飞身翻过工作台,余思敏抱娃20秒冲进急诊室。两位护士这帅气的“一跳”,经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全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网关注,也赢得了全国千万网友的怒赞,大家都说两位护士奔跑的样子像“天使在人间”,并感叹“这就是中国白衣天使该有的样子”。
对此,武汉儿童医院党委发文表扬余思敏、黄沚临两位护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并号召全院医护人员向她们学习。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再次来到武汉儿童医院,采访余思敏、黄沚临及其同事,倾听她们医者仁心背后向上的精神力量。
救人时脑袋一片空白 只想再快一点
“真勇敢,给你竖个大拇指!”12月2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一楼大厅的采血室,余思敏、黄沚临正忙着给孩子们采血,只见她们手持针头精准定位,进针快、稳、准,孩子还没回过神来,她俩迅速地一针完成采血,还不忘鼓励安慰小患儿。
一个多月前,正是在这个工作台,余思敏、黄沚临两位护士飞身“跨栏”救娃的事迹,赢得了全国千万网友的怒赞。
时间倒回至11月7日下午3点多,余思敏正在协助黄沚临静脉采血,突然听到一位老人大声呼救,余思敏闻声看去,前方有位老人抱着孩子,一脸惊慌,她下意识地“跨栏”奔过去,黄沚临紧随其后。两人都没想到,这一“跨”这么麻利。
患儿看上去六七岁,四肢强直地抖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意识丧失。余思敏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和颈部,发现皮肤温度非常高,初步怀疑是热性惊厥。一旁的黄沚临担心孩子误吸,赶忙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
危急关头,余思敏顾不上和老人解释,一把“抢”过孩子,直奔急诊室。“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事后看到自己抱着40斤重的娃跑这么快,有点不敢想,其实我的体能并不太好。”余思敏说,她中途有点抱不住,好像用膝盖顶了一下,但那一刻,她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心里憋着一股劲,只想快点送孩子去抢救室。
武汉儿童医院的医护们配合默契,无缝对接。急诊医护迅速反应,给氧、上心电监护、吸痰,并做退热处理,余思敏陪在一旁和急诊医生交接,黄沚临则暖心安抚惊慌失措的老人。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救治,孩子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在场所有人长舒了一口气。
即使回到工作岗位,患儿的情况也还牵动着两位护士的心。当晚6点多,两人下班前还特意去急诊探望。令她们开心的是,现在孩子的身体完全康复,也已重返学校,回归正常生活。
挺身而出的背后 是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次突发事件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份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余思敏毕业后加入武汉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8年,经历过门诊、有陪病房、无陪病房、重症监护室、急诊科,也多次参与危重患儿的转运,正是这么多年在临床的“摸爬滚打”,才让她“有底气”在紧急情况下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黄沚临也是一名有着15年护理经验的“老兵”。参加工作的前十年,她一直在血液肿瘤科。由于血液疾病的特殊性,骨髓移植的患儿们需住进移植舱,小小的房间里只有孩子和一个家长,护士是他们和外界联系的帮手。长时间的相处下来,医患就像“战友”一般密切配合,共同打败疾病。
作为儿科护士,余思敏、黄沚临和她们的同事一样,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留给了患儿们。余思敏曾护理过一位罕见病患儿,病情复杂,需要呼吸机维持,但家长却是无条件的信任,将孩子放心交给了武汉儿童医院。余思敏说,她和同事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和患儿聊天,“今天心情好不好呀”“今天想吃什么”“有没有想听的歌”……最终通过心理疗愈,大家带着患儿战胜自己的恐惧,顺利脱机。直到现在,家长常发来视频,“看到孩子快乐成长,比什么都开心。”余思敏说。
“几年前的患儿家长回门诊复查时认出我,挺意外的。看到孩子健健康康的,我心里可高兴了。”黄沚临说,能被患者和其家属记住,时隔多年还能被认出,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令人感动。
作为护理骨干,余思敏、黄沚临转到了门诊静脉抽血注射组,负责静脉采血、肌肉注射等工作,她俩是赢得患儿家长口碑的“明星护士”,也是公认“一针见血”的抽血能手。武汉儿童医院门诊静脉抽血注射组护士长刘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孩子的血管很细,尤其是婴幼儿的抽血难度更大,这对门诊采血护士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余思敏、黄沚临两人在临床摸索中练就了不一般的技能,凭着工作经验触摸进行定位,进针快、准、稳,整个抽血、注射过程一气呵成。
心里装着患儿 用爱守护孩子健康
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静脉抽血注射组,还收藏着患儿家长送来的锦旗。她俩没想到,即使自己刻意隐瞒了姓名,家长仍打听到了她们所在的科室,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记者了解到,武汉儿童医院党委发文表扬余思敏、黄沚临两位护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并号召全院医护人员向她们学习。
面对涌来的各种赞誉,余思敏、黄沚临不好意思地说,“救人是儿童医院医护们刻进DNA的使命,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都在,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余思敏回忆,事发后的一段时间,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每天下班开机都能看到几百条信息,其中有一位是20年没见的老同学,辗转打听到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发来消息说:“毕业20年了,没有想到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见面,老同学,为你点赞!”一句句真挚的祝福,感动了余思敏。
同样的,黄沚临也收获了诸多惊喜。她说,有一位十多年前的老患者,从新闻视频中的模糊背影认出了她,还主动发来微信询问;另一位患儿家长从新闻里看到她的名字,发来消息说他仍记得黄沚临和当时照顾孩子的医护们,2012年结束化疗出院前,他将所有医护的名字一一写在了当年的宣教单上,并保存至今,一家人非常希望能带着孩子再来见见当年的医护。“看到这些暖心的留言,心里满满都是幸福。”黄沚临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武汉儿童医院,近年来涌现了不少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英勇救人的“好医生、好护士、好职工”。骨科专家周治国在轻轨站为呼吸、心跳骤停的男子紧急心肺复苏,争分夺秒救回男子一命;职工黄正奎带着自家孩子游泳时,遇到有儿童溺水,及时上前做心肺复苏,为成功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去年12月,几位医护人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时,成功抢救了一位心脏骤停的老人,其中一位正是新生儿外科护士王沛……
“我们将‘患者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刻进了骨子里,遇到突发状况第一个往前冲,沉着应对不退缩。”余思敏、黄沚临说,现在她们回归平静生活,但从医的初心始终不改,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们会一如既往地心里装着患儿,用爱守护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