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李重庆
宜昌市夷陵区的深山中,有一个名为马卧泥的村庄。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一直流传着关羽行军受阻的故事。近年来随着乡村游不断升温,村里的几十棵银杏古树意外出圈,秋冬时节成为游人争相打卡的热点。
1
战马卧泥之处耕牛不敢涉足
如今的马卧泥村属于夷陵区雾渡河镇管辖,这里正好位于北纬30度。因为村庄在群山环抱之中,从宜昌市区出发,需要2个多小时车程。
12月7日,极目新闻记者驱车前往,从G42高速公路雾渡河出口转入山路,一路不知攀升过多少山梁。记者正在疑惑,这样的山地,怎么会有导致马足深陷的淤泥呢?
直到导航指引车辆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缓的山谷,这是宜昌山区常见的地势,在山体海拔900米的高度,铺开一块成片的平地。一般这样的地势,都会取个某某坪的地名。
记者请教一位坐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他叫邵长新,今年74岁。他很坚定地介绍,这个村子祖祖辈辈就叫“马卧泥”,就是因为关公行军经过这里,战马陷到烂泥湖里了。
邵长新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水田说,就是那片烂泥湖。因为田中间有几个泉眼,雨水多的季节,泉眼里会涌出水来,就会形成淤泥。
老人猜测,关公的战马就是陷到那片水田中了。“直到现在,村里的耕牛都不肯到这片田里去耕地,所以就这样荒着。”邵长新煞有介事地说。
邵长新老人的介绍,是无法去较真考证的。大多数传说都是这样,靠着山野村夫口口相传,传得久了就有人信了。
在马卧泥村村委会设立的一块村情简介牌子上,也是说因关羽的战马卧在泥里休息,而得此村名。
2
寻常白果曾为村民增收助力
尽管马卧泥的传说在当地经久不衰,但这个地处偏远的村庄,在关羽离开后的一千多年里,依然是籍籍无名。
这里再次被关注,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银杏作为一味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突然身价暴涨。而马卧泥村的山前山后,恰好有许多大银杏树。银杏在当地被称为白果,自古有“爷孙树”之称。也就是说爷爷种下树,要到孙子手上才能采果。树龄越老的银杏,果实品质越好,药用价值更高。
马卧泥的银杏树,都在百龄以上,千年银杏都不罕见。正是这样,村里的白果引来许多药材收购商抢购。曾经在夷陵区外贸公司工作的退休员工陈传华说,1985年的时候,马卧泥的白果价格曾卖到50元一公斤,大都出口到日本。有个村民家门口有棵几百年的银杏树,一年卖白果的收入有9600元,轻松成为当年的万元户。
还有许多银杏树属于村集体,因为白果值钱,村里请村民采摘变卖,也增加了不少集体收入。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里,马卧泥村靠着银杏树过得还算滋润。
可惜这样的行情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随着山林承包到个人,一些老树被砍伐,村里的银杏树也减少很多。即便如此,一些早年被砍的银杏树又发新枝,再度郁郁葱葱,也有许多百年老树幸存下来。
3
千年银杏一朝出圈四方来客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些保留下来的银杏树,会在几十年后让马卧泥村再度走红。
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战略不断深入推进,马卧泥凭着民歌和天然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受到外界关注。不知是哪年秋天,一群热衷于乡村游的都市客人走进山村,被漫山遍野的银杏黄叶所沉醉,将照片发布在网上,让马卧泥银杏一夜走红。
在村民彭福洪家的庭院里,两棵高大遒劲的千年银杏树静静伫立着。“每年十月,银杏叶黄,一批接一批的游客,专门为了这几棵树而来。”说起银杏,彭福洪的老伴向婆婆来了兴致,老两口经营“坛子口”农家乐,有客人时,总会做几个拿手好菜招待。
据村支部书记郑小群介绍,马卧泥村现有49棵树龄近千年的银杏树、花栗树等古树名木,依托这些古树名木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成为他们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价认定马卧泥村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为该村添上一张“国”字头名片。
为了将古树名片擦得更亮,马卧泥村新种植银杏树5000棵,引进银杏新品种300棵。“你看这主公路的两旁,全部栽上了银杏树,山上还有大片的杜鹃花。”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华说,来马卧泥,可以春天看花、夏天避暑、秋天赏叶。
游客多了,农家乐生意自然红火。向婆婆说,每年银杏叶黄的个把月,他们一家接待了几十桌游客,盈利8000多元。像这样的农家乐,村里还有9家,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