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叶丽莎
同一个课堂上,具有哪些特点的学生获益更大?
同一位老师授课,怎样设计能让学生更投入?
不同的学科,教学效率最高的课堂有什么特征?
“以上问题,都得靠分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得出答案。以前我们缺乏指标,无法做量化研究,现在我们试着让AI介入,它得出的结果,由老师以班级实际情况来修正,不断完善后,将更有参考价值。”近日,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下文简称“光谷一小”)校长王萍说,依托省级智能化校园示范校的数据设施,在高校专家团队的支持下,该校以两个年级为试点,开展了3年相关研究,一些成果已被老师们应用于提高课堂效率。
数据主要来自于试点教室里的摄像头,它记下了学生的听讲、书写、起立、举手、阅读、趴桌等行为和老师的讲授、提问、走动、板书等行为。后台再据此形成学生参与度、课堂活跃度、师生互动数据等指标。
“老师讲得多,系统就会判定这节课为讲授型,练得多就是练习型,对话多的是对话型,比较中庸的就是混合型。”徐莲清老师是一位有35年教龄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她说,一开始她的课老是被判为讲授型,她不服气,就试着增加了练习、互动的部分,在“练习型”课堂增加后,课堂活跃度和师生互动数据都提升了,她对这个AI助手越来越有兴趣,经常会到后台看课讲到哪时学生更活跃或更沉闷,下次就做些调整。
“有了AI的帮助,我们的教学能变得更‘精细’。”数学教师汤梅娟说,比如说,老师更容易“看到”专注度不够的学生,并向他/她提供帮助。研究支持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许炜也讲了个例子:“最后一排的学生未必听讲效果最差,像在光谷一小,就是讲台左边靠门靠窗的那一列的学生的参与度略低,因为他们角度偏、易受外部干扰,得到提示后老师们上课时就会调整,有意识地多巡左边。”
“不过我们不会盲目追求课堂活跃度的指标,还是要根据教学要求、班情学情来设计课程。”语文教师邓可人说,在上三年级语文课《肥皂泡》时,她带着学生吹泡泡来理解课文,课堂活跃度高达100%,“这提醒教师要尽量为课堂设计广泛参与环节,但有的课不适合这样做互动设计,也无需强求。”
体育课也被纳入了研究行列。试点班级上体育课时,每名学生都佩戴手环,学生的训练数据和心率都时时呈现在大屏上。体育教师史庆玲介绍:“有的学生心率过高,需要休息,有的没有达到,需要加大运动量。数据告诉我们的不止有学生成绩,还有因人施教的具体建议。”
找出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度,据此改进课堂,提升效率,正是光谷一小申报省级课题《大数据支持下小学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并坚持数年研究的原因。“教育教学要讲艺术,也要讲科学。虽然这个题目很大,我们的研究未必能摸出大象的全貌,但一定能为大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王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