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通讯员韩倜 何玉洁)2023年10月,在国家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下称“中建商砼”)第一家使用光伏发电的混凝土预拌厂在安徽合肥并网发电成功,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余万度,与传统火电相比,年均可节约标准煤3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800余吨,相当于植树四万余棵,对促进混凝土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数字化为锚——
绿色混凝土行至未来
上世纪末,混凝土传统“铁锹+推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建筑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在此契机下,中建商砼开始了公司化运作,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模式开始向集约化转变,混凝土“吃废吞渣”的性能得以体现:公司现有预拌厂41座,63%的预拌厂实现固废零外排,3万余吨固废回收再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0吨。其中4家预拌厂荣获全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示范工厂,25家预拌厂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当下,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建商砼开始推动绿色动能转换,逐步实现了阶段性目标:首批26台电动铲车、16台电动搅拌车已投入运行,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00余吨;首个0.8MW分布式发电项目在安徽投产应用,成功实现“光伏+工厂”模式。
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实现。2016年起,中建商砼着手研发混凝土电商平台,从2017年第一车电商平台订单完成,到2020年12月电商平台实现全国布局,由中建商砼自主研发的TOPS系统上线41个厂站,同时智慧工厂部分产品成功外销。
作为母公司中建西部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中建商砼在多年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中孵化了易砼平台、砼联智选平台等产品的雏形,并应用于中建西部建设其他二级主业单位,为信息化统筹运营筑基垒台。
作为“智慧工厂”试点单位,伴随各类智慧项目的上线,中建商砼智慧工厂实现“一优两减三增”效果:“优化人员结构”“减量”和“减环节”,以及“增质”“增效”“增体验”。
“数字砼+产业链”——
共赢绿色明天
产业链协同不足,行业产能利用率低,资金流转效率低下等,是混凝土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只有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混凝土行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中建商砼与砼联科技共同发力,在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上,一直都在做着有益的尝试。“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数字砼+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建设,通过尝试整合上下游,绘制混凝土生产原材料供应的源头‘砂石地图’和搭建数字化采购平台、销售平台、物流平台及普惠金融平台等,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信息共享和资源要素流动。”联砼科技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任会民说。
今年3月,中建商砼联合砼联科技深入区域、基层厂站、客户和合作单位,展开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推动产业互联网新模式落地运营的系列工作,率先在江苏事业部建业厂创新“平台+类现金砼”模式并开展应用,打通了各平台间的运营环节,将原材料供应商、混凝土企业、混凝土采购方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和数字化交易。
随后,该企业又在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份多点开花,目前试点运营了“平台+现金砼”“平台+类现金砼”“平台+搅拌车”“企业合伙人”等多种模式。
接下来,中建商砼将不断通过对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产品打磨及新模式的系列探索,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链长”建设路径,不断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上做好系统谋划,着力在混凝土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支撑者、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将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从原来的合同关系、竞争关系变成盟友、伙伴,助力混凝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