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600多个工作群刺痛了谁

上周末,一则消息引发广大上班族热烈讨论。据报道,一位女子离职后,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当事人介绍,她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她需要逐个审核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

“600个工作群”当然属于极端个案,与当事人的工作性质有很大关联。但这种“始终在线”“时刻被群消息轰炸”的感受,却不免让大伙儿心有戚戚。不知从何时起,微信、QQ里的工作群越来越多。公司新上一个项目,先建个群;单位新推一项工作,先拉个群;团队执行一次任务,再分小群……凡工作必设群,不设群似乎就不会工作了。

繁多的工作群让不少打工人如鲠在喉,不仅在于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更在于它形同“紧箍咒”,只要提示音响起,便让人心头一紧。各种通知不断,各种“收到”刷屏,看上去很简单,但屏幕背后往往有难言的紧张与焦虑。

客观来说,基于即时、便利等特点,工作群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工作群越来越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时,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则,增加无用信息负累。利用工作群确实能减少通知事务,但鉴于群本身的信息流属性,与通知相关的人不得不随时关注群消息,才能防止信息被遗漏。此外,很多临时性的事务也在群内通知,很多不相关的人也被裹挟着读消息、回消息,这与大家经常吐槽的“陪会”,其实是一个性质。凡此种种,对工作时间、精力都是相当的损耗。

二则,模糊工作和休息的边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固然要倡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拉长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务实高效、张弛有度,才是更为科学的工作节奏。以工作为名的“时刻在线”,效果未必就好。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一周的最佳工作时间是50小时左右,90小时所产生的结果和55小时几乎一致。这意味着,无限制的加班在一定程度上是空耗时间。

三则,加剧手机依赖症。据相关调查,我国成年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105分钟。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个时间只会更长。几分钟不打开手机、不点开工作群,总觉得少点什么。

技术是有两面性的。当“人为机役”“人为群役”越来越普遍,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工作群在精不在多,注重边界、保持克制,很有必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2023-12-12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55590.html 1 600多个工作群刺痛了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