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洪静
昨日下午,武汉市江夏区文化路小学(下文简称为“文化路小学”)的校园篮球联赛继续举行,热闹的操场边,今年8月挂上的“文化路小学在第三十二届全国‘苗苗杯’小篮球赛(U12男子组)比赛中荣获第三名”的大红横幅很是醒目。此时,学校手风琴校队带回了好消息:他们在刚举行的武汉市第五届器乐比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对这所投用仅7年、有2951名学生的新城区小学来说,篮球和手风琴是最亮眼的体艺名片,每名学生都学都会,都能参加校级比赛。
一周一节课打基础
在文化路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都各有一节篮球课和手风琴课(注:一年级学生为口风琴课)。
为什么是篮球和手风琴?“要想真正做到‘一生一技’‘一生一艺’,就一定要让‘技’‘艺’进课表成为常规课,学校资源有限,我们从建校时就决定先集中打磨一‘技’一‘艺’。”该校校长李秀丽说,这两个项目都具备在器材、场地上的投入少,团体荣誉感强的特点,此外篮球的群众基础好,手风琴作为键盘乐器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音准辨别力,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集中体现在这两项上,但大家一定会收获这些:亲近运动和音乐的习惯,理解运动和音乐的能力,和伙伴更好地合作拼搏的方法。它们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她说。
体艺特色课程“进课表”配套的是课程的校本化。自建校起,文化路小学秉承“以文化人小学大成”的办学理念,坚持普适性教育。“去年新课标公布后,我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李太平等专家指导下,按新课标的理念更新了手风琴校本课程,将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确立了每个年段的技术技能培养目标。”该校音乐教师、手风琴社团指导老师杨苗说。
篮球也一样。目前,老师们正在录制技战术微课,充实校本资源库。“老师们在总结经验形成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成长,即使出现人员流动,新进的教师也能有章可循,迅速上手,整体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好。”该校体育教师、曾带领队员打入全国赛的张洋说。
比赛就得全员上场
怎么才能让孩子们越学越有味?必须是办赛。
“有比赛,孩子就能展示自己所学,在同伴竞争中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该校教学副校长祝志东说。
每个学期举行一次的校园篮球联赛,每班都组队参加,赛程往往持续一个月;每年5月的“快乐 追梦”艺术节上,每班都全员走上舞台比拼手风琴,到了6月再打一次手风琴晋级赛……许多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被热烈的氛围感染,立下了好好打球、好好拉琴的愿望,两大校队的招新,因此越来越火爆。
“目前,校篮球队、手风琴社团都有120人以上的规模,各有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五六年级学生为主,他们是参加各类专业比赛的主力,第二、三梯队分别以四年级和一二三年级学生为主。老师们日常上课时都很注意选材。”该校体卫艺主任魏轩说,这些社团都在课后服务时段展开训练。
“孩子们都在认真学习,我们也一样。”杨苗笑着说,学校聘请了湖北省手风琴协会专业老师来指导,每次专家来上课,音乐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学;每周各班的手风琴课,社团成员们都是老师的好帮手,带动各声部、各小组“生生互学”。
先行先试者的经验,已在全校推广。祝志东介绍,学校现已有约33个社团,都由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师开设,学校积极为大家提供进修机会,也引入了校外优质资源;同时,学校为社团课程制定整体方案,年级组协同授课教师开发课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感兴趣,这样他在情感、精力上的投入会多很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