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琴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了不少年轻人寻找生活意义的新方式。
北京24岁的女数据分析师,花500元报了架子鼓和声乐课程,只为摆脱下班后的孤独,满足她作为顶级“e人”(外向型人格)的交友需求;上海8岁孩子的宝妈报班学习丙烯画,既为圆儿时梦想,也为将来的退休生活找寄托……短时间内,在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城市的年轻人当中,夜校开始走红。
美团和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有关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多个报名夜校的年轻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相对低廉的报名费加上课程质量还不错,夜校性价比极高,还能满足年轻人交友的强需求。
顶级“e人”报班 只为摆脱孤独
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24岁的河北邯郸姑娘玉杰在北京石景山区一家银行从事数据分析工作,朝九晚六。但下班之后,她却感到很孤独。为此,她曾花高价报了一对一的架子鼓培训班、美术素描班,后来公司迁址,她只能中断了学习。后来,朋友也到北京工作,她便与朋友合租,下班后两人一起做饭、逛公园,
“两个人还是不如一群人那么快乐。”玉杰还报名参加过读书会,下班或周末参加,参与人员并不固定,这也无法满足玉杰的交友需求。
玉杰做过一次16型人格MBTI测试,测试结果认定她为顶级“e人(外向型人格)”,需要工作之余大量的社交和其他活动来获得快乐,“我一个人在家反而休息不好,需要跟朋友在一起说说话,才觉得心情是放松的。”
直到两周前,玉杰在社交平台刷到夜校课程招募的消息,立马详细了解夜校课程及上课地点、时间等,“我觉得很不错,当天就报名了。”玉杰在不同的夜校报了架子鼓与声乐两门课,每门8节课学费500元,架子鼓周四晚上课,声乐课安排在周日。各上两节课后,玉杰觉得物有所值。
“不光能学到东西也能交朋友,夜校的社交性还挺强的,和上学时的感觉一样。”玉杰坦言,夜校既填补了她下班后的空白时间,也让她找到了在北京生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找到了生活的乐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让我觉得在北京工作生活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哪怕在工作中受到了挫折,但我可以从生活中获得比较高的愉悦感。”
玉杰的夜校同学全是35岁以下的女性,她们得益于夜校带来的多重收获,同时也担忧:“上完这500元一阶段的课程之后,我们后面该怎么办?”玉杰说,若继续报名夜校的同一课程,课程内容不会改变,对她来说就没意义了,“我一直关注某个夜校能否针对同一课程推出下一个阶段的课,让我们能可持续地发展兴趣。”
培养兴趣爱好 为退休生活寻找寄托
相比玉杰500元8节课的夜校,在杭州工作的95后姑娘孟凡花了3倍的价钱,报了中国美术学院开设的皮具课,每周三晚7时至8时45分上课,一共6节课。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尝试培养一门新的兴趣爱好。在第一节课上,她做了一个皮具铃铛,小巧可爱。后来每到星期三,孟凡白天上班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快速完成手上的工作,只为准点下班后去上夜校,“上课那天会很期待,课程设置比较好玩,我很喜欢。”
这是孟凡工作近5年来第一次体验此类课程,愉悦、松弛、满足,是她上课的感受。课堂上,孟凡还遇到了一位头发花白、年过六旬的老人,“我以为夜校只有年轻人来,没想到会有老人,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呀。”
上海市民夜校开办七年后突然走红,今年9月秋季班报名时,65万多人同时在线抢课,报名平台一度瘫痪,37岁的张蒙成功抢到丙烯画课。她即使工作再忙,还要照顾家庭,也坚持每周五晚按时上课。如今课时过半,张蒙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很久没有体验过的放松与满足。张蒙说,她陪8岁女儿上兴趣特长班时,也体验过舞蹈、书法等课程,但难以坚持。这次报名上夜校,不仅圆了自己儿时想学画的梦,还培养了一项长远的兴趣,“为将来的退休生活找个寄托。”由于夜校规定不能重复报班,她计划丙烯画课程完结后,再找相关机构上课。
因为被上海市民夜校吸引,远在西安的宝妈李晴在各平台搜索“西安夜校”,正好西安有一家夜校处于筹备阶段即将招生,她进了群每天关注动态。课程表一公布,李晴就选了化妆课。
“平时我会在网上看化妆教学视频,但总是眼学会了,手学废了。”李晴第一次线下学化妆,老师教得仔细,她的化妆技能得到了质的提升,“学完再给自己化妆,自信都多了些。”
有人抓住流量风口
有人借机收获优质客户
面对夜校这股巨流,还有不少人期望抓住流量风口,从组织夜校上寻找到一些属于他们的价值,他们被称为夜校主理人。
夜校主理人,扮演着拼团开课的角色,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帖引流,将流量导入社群,通过社群运营,筛选真正有报名意向的学员。在了解学员意向的同时,他们还要和商家洽谈合作,结合学员意向,落地到课表上,等报名人数到达一定数量后开课,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
崔超波是西安首批夜校主理人之一。今年10月底,崔超波看到上海夜校爆火后,也想在闲暇之余报名上夜校。不过,他上网搜索发现西安还没有夜校,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资源优势,他觉得可以在西安组织夜校,于是顺理成章成为西安首批夜校主理人之一。“第一天在网上发帖,就不断有人咨询,到第三天,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完全忙不过来了。”为了能让课程落地,崔超波还要在各商家、机构之间奔波,“我忙不过来,就拉朋友组了一个小班子,当时取名叫‘草台班子’。”
短时间内,崔超波运营起上千人的社区,高峰期时有13个班级同时开课。“我没有把它当纯商业来做,因为我还有一些公益情怀。”崔超波说,在筹备课程阶段,他会给学员分享进度,学员回馈给他的基本都是“好评”。虽然期间会深感疲惫,他却总能在这群人中获得能量。
组织运营夜校大半个月后,崔超波也发现了运营中的诸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直接参考的对象,我做这件事情只能一边摸索,一边作修正,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
“用最小的成本帮大家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之外有更有意思的生活和朋友。每个人都可以用夜校把自己富养一遍。”北京逐梦夜校主理人周茜将这三句话,写进她社交账号的签名中。
周茜曾是一名医学生,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一家公司做运营,两年多来工作已经得心应手,没有太多挑战。在看到夜校刷屏后,她心潮澎湃,于是开始组织运营夜校,试图从中找到自己的热爱。
相比崔超波和周茜,杭州夜校主理人之一吴磊则只是看中了夜校的流量。他坦言,自己能从组织运营夜校这件事上赚一笔可观的中介提成费,还可以收获一批消费能力极强的优质女性客户。未来,从夜校中获得客户信任后,他会继续考虑将这些客户引入自己所涉的医美行业,或者开拓相亲的新市场,赚取男性客户的相亲服务费。
吴磊认为,夜校站在流量风口的时间有限,最多也不过二十天,为此他几乎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招募到愿意上夜校的年轻人。
专家提醒夜校经济
不宜盲目跟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认为,夜校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在沉寂多年后再次出现且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物美价廉、性价比高,与商业化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以白领和中产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高消费培训课程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独特优势;二是上课时间与年轻人的工作时间完美错开、无缝衔接,年轻人白天忙于高强度的工作,夜校能帮助年轻人从高强度工作状态中走出来,作为一种放松手段,有助于年轻人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三是夜校重新兴起且爆火,反映出年轻人在文化消费上呈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年轻人开始不受商业文化安排下市场定位的束缚。
“以前年轻人看到一种文化产品,他会想到这是给老年人准备的,或是给青少年准备的,那么他就可能不会去进行那些文化消费,或迎合商家去进行符合自身定位的消费。”叶闽慎称,如今年轻人打破了所谓市场定位的束缚,老年大学、老年食堂及夜校都深受年轻人追捧。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消费主义”,让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回归品质、效果等最根本的属性,不再为时髦或者商家的包装付费,不再被华而不实的高价文化服务“割韭菜”。
叶闽慎称,要守住夜校这波热度,让夜校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夜校经济参与者不能盲目地为了流量和热度去跟风投入夜校经济。
“夜校在年轻人中受到热捧,根本原因在于它物美价廉,无论是办夜校的机构还是中介,要获得热度、获得流量、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一方面要保持较低的价格,另一方面要让教学质量有保证。如果为了蹭流量、蹭热度而一味盲目投入到夜校经济中,可能会让夜校机构‘暴死’,甚至阻碍夜校经济的健康发展。夜校经济的投入不能一味地赚快钱,而要把握住年轻人的诉求,必须在服务年轻人、满足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方面加大投入。”叶闽慎称,夜校经济生态下最终会形成一道参与夜校经济的门槛,而这个门槛会把很多不具备资质的、盲目跟风的主体排斥在外面。
叶闽慎还称,对于夜校经济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那些受年轻人青睐的老年食堂和老年大学等机构。这种“错位消费”会保持一个比较小众的状态,毕竟老年大学、老年食堂和夜校的主要受众并不是年轻人。然而,年轻人追求物美价廉的兴趣培养与技能提升的诉求始终存在,只要这种诉求存在,夜校又与这类诉求相契合,那么面向年轻人的夜校在整个行业生态中就会长期存在。
(文中孟凡、张蒙、李晴、周茜、吴磊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