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白菲斐 梅雪 张宇
在湖北襄阳,有一位牛人,他坚守配网运维一线30余年,练就“听声定位”绝活,深埋在地下的电缆出了故障,他只要用耳朵“一听”,就能精准判断故障位置,提高抢修效率,保障城市供电。
“就这儿、就这儿,开挖!”11月19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这位忙碌在抢修一线的“电缆神医”邹松,只见他屏气静心,锁眉深思,继而坚定自信:“故障点,就在这里!”
通宵探测成就“一听就准”
1991年,邹松从武汉供电技工学校电气试验专业毕业后,进入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工作,他先后在变电、继电保护、电气试验等岗位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电能输送大多依靠架空线路,直到1998年,襄阳城区才开始普及地下电缆。那年9月,暑热未退,国网襄阳供电公司首个电缆入地工程110KV广场变电站配套出线工程完工还没几个月,广75整条线路却突然跳闸,周边5公里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工作人员几次巡线下来,地面以上都没有发现明显故障,说明故障深埋在地下。邹松和同事花了3天时间查找,却毫无进展。后来,公司邀请到西安某大学一位老教授前来指导,大家一起摸索,一起探测,又花了2天时间,终于确定了故障点。5天探测+2小时抢修后,这条线路重新恢复了供电。
“探,整整5天,修,才不到2小时。”这次经历让邹松深受触动,也开启了他对电缆故障探测的钻研。
电缆故障探测,既要判断故障位置,又要判断故障性质,还要拿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过去探测经验不足,探测设备不多的情况下,邹松只能自己边学边琢磨。
“熬夜是常有的事儿,每次都是凌晨抵达故障现场,早上6点收工。”邹松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只有深夜,周边一切都安静下来,才能更好地聆听出电缆细微而特别的放电声,而每一次故障查找,都是一次积累。为此,邹松特意制作了一个案例集,将每次查找故障点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复盘分析。
就在一个又一个的通宵探测中,邹松练就了敏锐的听觉。“放电就像有节奏的心跳声,但声音有大有小,频率也不一样。”邹松在摸索中越听越准,将设备只能探出故障点的半径从5米缩小到1米,甚至能精准到0.2米内,检测时间也从最初的一个星期压缩到现在的1.5小时左右。
一根电缆查出4个故障点
城市电缆被深埋在地下,遍布各处,故障的发生也错综复杂。“有时是在空旷的郊外,有时也会在潮湿黑暗的电缆井里。”和邹松同在配网抢修班的同事王家尧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故障探测,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
一般情况下,查找电缆故障,首先要借助故障探测定位仪,初步估测出测试端到故障点的大概距离。“我们脖子上挂着1公斤多重的低压脉冲波监测仪,还要戴着扩音耳机,边走边探测,一趟下来,至少是一万步。”王家尧说,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大雪,只要故障来了,邹松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环境恶劣根本不算啥,最怕的就是不能尽快查出故障点,恢复供电。”邹松回忆说,2020年,襄阳二汽基地一条线路出现故障,导致多家汽车制造企业断电停产,大家在焦急中邀请邹松到场检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探测,邹松准确地找到了一个故障点,开挖维修后,供电却还是无法恢复。到底怎么回事?邹松在这条线路上来来回回地踱步,仔细聆听,认真思考,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其他3处异常的放电声。“没想到这根线路,一下子有4个故障点,加之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位置和问题,能找出来,难度非常大!”
2022年5月26日,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 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决赛现场,邹松头戴耳机、身背监听器、手握探测仪,在5段模拟入地的10米电缆中快速找到了现场临时设置的电缆故障点。最终,他以网络票选和现场展示的绝对优势,获得了“e 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基础产业类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他还被湖北省总工会评选为“荆楚工匠”。
“邹一听”绰号叫响全省
2007年,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开办“电缆集训班”,一直处在自我摸索中的邹松积极报名,在武汉参加了长达半年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并从100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湖北省电力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2008年第六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全国电力故障探测比武第四名。
技能竞赛让邹松一战成名,枣阳、十堰、神农架等市区单位纷纷发出邀约,请他前往解决各种电缆故障的“疑难杂症”,邹松一边检验学习成果,一边积累实操经验。
2014年,枣阳某线路出现故障,断电线路途经G70福银高速,经工作人员初步排查,位于该高速公路下的一段电缆可能有问题。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至少为3000万元,故障点的确定稍有差池,付出的成本将无比巨大。“就这儿!”邹松前往现场,不到2个小时,就确定了故障点在距离高速路十多米的地方,顺利消除故障后,当地工作人员对邹松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7月,神农架林区供电中心2个开闭所之间的地下联络电缆出现问题,导致开闭所无法“手拉手”形成环网,供电可靠性不足。该公司邀请了电缆故障探测设备的厂家技术员到场,却始终查找不到故障点。经同行介绍,神农架公司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邹松打来邀请电话。
神农架林区高山起伏,道路弯曲,探测难度比在城市中要难得多,但仅用一个半小时,邹松就准确探测到了故障点。开挖后发现,是某次施工过程中,有块大石头压破了电缆外皮。一个半小时解决了厂家技术员都无法找到的故障,神农架林区供电中心领导连连称赞:“这位‘电缆神医’,真是‘手到病除’!”
“‘邹一听’,这儿断电了,请你来帮我们听一听!”如今,邹松“邹一听”的绰号叫响全省。自2008年以来,邹松通过现场探测、线上指导和远程协调等方式,在全省各地开展故障探测300多次,为国家节约超过3000万元的土方开挖、设备购置等费用及无法估量的时间效益。
带出160名徒弟传承技艺
随着故障核查经验的积累,邹松的“一听”绝技更加精进。无论是在声音复杂的变电站,还是在车水马龙的市中心,他只要静心“一听”,总能准确分辨出异常的放电声,圈出开挖位置。
“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2008年以来,邹松将自己“听声定位”的经验反复验证,制定“电缆故障检测流程”标准,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班组。
2016年1月8日傍晚,保康县马桥变电站一条线路发生故障,1200余户用电受到影响。保康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副班长王舒立有些慌神,第一时间想给师傅邹松打电话,但那时还没有高铁,想着邹松从襄阳市区赶到马桥变电站,至少需要3个半小时,加上夜间行车不安全、冬天路滑行车更慢等因素,王舒立决定边在现场按照流程检测,边打电话远程求教。在邹松的指导下,王舒立和同事历经3个小时的探测,顺利找到故障点并完成维修。
目前,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供电公司的电缆抢修柔性团队。针对疑难复杂电缆故障,邹松以“柔性团队+远程协调”的工作模式,为各地实时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如今,邹松已培养徒弟160多名,遍布襄阳各县市区,以及武汉、十堰、咸宁、宜昌等地,还在省外培养徒弟13人。
“快速查找故障,为电缆看病只在当下,未来,我们要考虑的是,给深藏在地下的电缆‘治未病’,定期进行‘体检’!”邹松笑意满满,“现在,我正将多年积累的排障数据进行整理,提供给东南大学,用于某光纤传感器的研发。”邹松说,有了高科技的助力,电缆一旦出现故障“苗头”,就会及时被发现,被消除。“相信不久的将来,城市供电更可靠,百姓用电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