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3天室颤21次 围产期心肌病让她命悬一线

年轻妈妈带着人工心脏康复出院

医护团队祝贺陈月顺利康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朱玉凤 昌金星

“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和孩子一起向前奔跑。”9月20日,29岁的陈月(化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醒来。3天前,她接受了高难度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她的胸口传出微弱的“嗡嗡”声,那是人工心脏运行的声音,也是她逃脱死神魔爪的信号。

11月9日,是陈月接受人工心脏植入后的第 53天,也是她出院的日子。由于心脏受损,无法正常运行,她只能依靠小小的人工心脏,让血液流遍全身。

数度经历生死,陈月觉得自己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她说:“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活着真好!”

死神突袭年轻产妇

今年6月,29岁的陈月怀胎十月诞下女儿。喜讯还未持续多久,她便出现心慌、咳嗽、呕吐、喘气、不能平卧等症状,随后被确诊为围产期心肌病。

从6月到8月,陈月辗转于多家医院。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全家人愁容满面。

9月初,陈月突发呼吸衰竭,被家人紧急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9月9日,她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立即组织抢救,紧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陈月戴着呼吸机进入重症医学科Ⅱ科救治。

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孕产妇在分娩前3个月至产后6个月之间出现的心肌不可逆损伤,是以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炎性反应、免疫损伤等一系列因素相关,病程中可能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猝死。

“危重病人是‘守’活的!”这是重症医学科Ⅱ科主任余追长期坚持的理念。从陈月入住病房的第一天起,他带领团队打响了这场“生命守卫战”。

反复室颤、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短短3天里,陈月室颤21次。为了除颤,她胸前的皮肤几乎被电焦。随着病情进展,她的左心室不断扩张,心脏接近“罢工”,种种症状还导致左心室内并发血栓。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心脏射血不足,导致血压过低,陈月出现脑、肝、肾、胃肠等多器官功能衰竭。9月12日,重症医学Ⅱ科与心血管外Ⅱ科团队决定,给陈月紧急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肾脏替代治疗。

尽管如此,陈月依然反复发生“电风暴”。多学科救治团队反复研讨后认为,心脏外科手术干预是保住她生命的唯一出路。

人工心脏带来希望

“心脏好比水泵。正常功能的心脏会把血抽回来,再规律地泵出去。但她的心脏没有能力把血泵出去,从而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血压越来越低。如果等不到合适的心脏移植供体,人工心脏植入是唯一的保命办法。”心血管外Ⅱ科主任夏军向陈月的家属解释她的病情。

陈月的丈夫说:“不管结局怎样,我们都要努力救她。拜托医生尽最大的努力。”

患者家属的支持与理解,让夏军深受感动,也坚定了成功救治的信心。

夏军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人工心脏分为左心室辅助、右心室辅助和双心室辅助。陈月主要是左心室功能衰竭,因此只需要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补充原有心脏无法提供的部分心输出量。

尽管人工心脏植入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常规开展,但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同时带有ECMO、透析机、呼吸机的状态下,进行小切口人工心脏植入术,却是全球罕见。

为确保这台高难度手术顺利进行,在医院全力支持和关心下,心血管外Ⅱ科多次组织多学科、国内外联合会诊。参与线上会诊的有来自美国和中国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心脏外科专家,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康复科等科室专家。诊疗团队就手术方式、手术风险、手术时机、术后可能并发症以及近远期获益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制定各种预案,然而方案迟迟未能确定。

“She is dying,we must do something right now(她的生命正在消逝,我们必须赶紧做点什么)!”曾领导美国首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的Karl教授参与会诊时表示。

9月16日,专家团队最终拍板:立即为陈月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9月17日上午,陈月被送进手术室。为将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夏军决定采用微创方式。

8个小时后,陈月的丈夫终于等到“手术成功”的好消息。

生命守护助她闯关

植入人工心脏后,护佑陈月生命的战斗仍未停止,与死神的较量还在继续。

陈月术后被立即转入重症医学Ⅱ科。如何做好人工心脏和透析的抗凝又不至于引起出血?如何稳定血压维持内环境稳定?如何预防各种管路引起的多部位感染?如何精确调整多种升压药、补液及肾脏替代治疗的参数?如何做好后续各种管路的维护和体外生命支持的护理……一个个难关都需要不断攻克。

重症医学Ⅱ科主任余追带领全科医护团队,与相关学科一起认真考量每一个关乎患者生命安危的细节,精益求精地实施全方位监测、治疗和护理,严密观察体温、血压、管道内血液颜色及循环情况等,针对各个方面的问题制定详细周密的治疗计划,如抽丝剥茧般逐步攻克各个难题。

“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和孩子一起向前奔跑。”9月20日,术后醒来的陈月说。

带着这份力量,配合重症团队,她先后闯过了术后感染、肾衰无尿、凝血功能障碍引发出血等多重难关。

9月22日凌晨3时许,在家休息的余追从梦中惊醒,梦里他正在陈月的病床边商量病情。他立即给科室医护打电话,询问陈月的情况。“我们一直守在身边,患者出现了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医护人员说。

情况紧急,余追匆忙赶到医院。经过数小时的悉心处理,陈月终于转危为安。

医学创造生命奇迹

持续近2个月的守护, 多学科团队的汗水与付出,让陈月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连续多个日夜坚守在患者床旁,根据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人工心脏的各项参数,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各脏器功能的稳定。康复科张旃教授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心血管康复训练计划。陈月慢慢好转:10月3日,可下床活动;10月9日,顺利转入心外科普通病房;11月9日,康复出院。

余追介绍,陈月的救治成功,堪称围产期心肌病成功实施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ECMO抢救、人工心围术期管理的“天花板”,是全球心血管外科和重症医学临床救治的顶尖水平。

夏军感慨道:“正是有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顶尖救治能力和多学科精诚合作,我们才又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

查房时,陈月对医护人员表示,今年秋天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强,更加懂得家人的爱,也更加理解医护工作者的艰辛和伟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7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患者超过100万。然而,我国每年心脏移植供体不足1000例,人工心脏的出现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他们或通过人工心脏作为过渡,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或永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 2023-11-14 3天室颤21次 围产期心肌病让她命悬一线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51418.html 1 年轻妈妈带着人工心脏康复出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