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外来人才与大武汉的双向奔赴”

——读者网友热议《一名新武汉人的江城“奇”缘》系列报道

刘奇在中铁一局武汉地铁12号线项目部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马清妮 通讯员 李晓旭 统筹:林永俊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作为一名外地来汉的工程人,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员工刘奇扎根武汉13年,参建6条地铁线。大武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他提供了拼搏奋斗、施展拳脚的舞台。他也因建设武汉而爱上武汉、落户武汉,成为一名新武汉人。

11月7日起,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在全媒体平台推出《一名新武汉人的江城“奇”缘》系列报道,《陕西汉子与武汉喜结“奇”缘》《江城大舞台助他实现“奇”思妙想》《大武汉张开怀抱拥抱外来建设者》等报道在楚天都市报刊发,在极目新闻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等多平台推送,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转载,总阅读量超1000万次。

极目新闻微博推出的#一名新武汉人的江城“奇”缘#等话题,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众多读者及网友认为,刘奇是外地来汉创业、就业人士的缩影,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外来人才与大武汉的双向奔赴”。

“刘奇是我们武汉地铁建设者中的优秀代表。”武汉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涛介绍,当前,奋战在武汉地铁建设一线的工人及管理人员逾万人,他们大多都是外地人。

“我们武汉地铁集团的干部职工中,外地来汉创业、就业、安家的也占大多数,集团很多中高层干部也都是外地人。”王涛笑言,像他这样地道的武汉人,在武汉地铁集团里反而很少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汉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是一片干事业的热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投身于此、建设于此,也收获于此。”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育荣认为,武汉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开放包容的胸襟,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上曾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丽画卷。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凸显和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国家战略需要,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日益增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踊跃投身大武汉的建设,为城市的阔步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他们的才华和奉献,必定成为未来武汉美好图景中的靓丽元素,并终将积淀为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我就是一个新武汉人,是从空降兵部队转业安排到武汉工作,并在武汉落户安家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区分局(钢城分局)红卫路街派出所民警胡永鹏动情地说,“尤其是到基层派出所以后,我每天都与群众接触,其中有很多外地来汉创业、务工的人员,也有很多大学生。武汉人性格开朗,包容性强,就这样热情地吸引、接纳了大家。随着武汉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就这样留下来了,他们也像我一样成为新武汉人。我们都会为自己的家乡、为武汉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也是一名新武汉人,和刘奇差不多同时落户武汉。”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柳怀东说,“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地方,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大胸襟,不排外。武汉人性格直爽,很好打交道。”

柳怀东是安徽阜阳人,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在福州市当律师,2017年4月来武汉工作,一年后在武汉市江岸区后湖片区买房落户,成为一名新武汉人。目前女儿已满3岁,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幸福满满。闲暇时,他喜欢打篮球,也常去堤角公园跑步,“武汉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2018年之后天更蓝了,户外活动也更舒适。”

在法国海归硕士熊鹏航看来,武汉发展成为全球一流城市的决心是吸引他回归的最重要原因。2015年11月,在法国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熊鹏航受东风公司特聘回国,从事信息技术工作。2017年5月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在东湖高新区创立灏存科技公司,从事人工智能肢体动作识别等业务。

老家在湖北汉川的熊鹏航,选择在武汉安家落户。“现在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在武汉创业,人力成本、办公场地租金及水电费用都相对较低,此外,东湖高新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较大。”熊鹏航说,他是湖北省产业教授、东湖高新区3551创业人才,也是湖北省重点人才,“在武汉我找到了归属感,我对这里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网友“如风”则留言说:“在武汉生活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了,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不仅城市大,这里还有干事的平台、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吸引我们留下来的关键。”网友“小茹”说。

--> 2023-11-10 ——读者网友热议《一名新武汉人的江城“奇”缘》系列报道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50919.html 1 “外来人才与大武汉的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