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张伟
近日,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的师生开展了“十年汉江情 再向汉江行”水质及生态考察活动,在为期5天的考察中,12名师生对湖北省境内汉江沿线水质进行回访考察,与往年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湿地保护教育生态研学。汉江考察是大兴路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举措之一,从2013年开始截至今年,大兴路小学师生坚持“千里走汉江”已有6年。
12名师生
5天行走1100公里
“汉江龙王庙段溶解氧的数值是7.82,pH值是8.45,岸边无垃圾堆积,江水没有异味,颜色正常。”10月12日,大兴路小学的学生在龙王庙进行汉江武汉段水域水质监测。学生们熟练地采集水样,测流速、透明度、余氯、电导率、浊度、溶解氧等数值。同时,师生还要保留水样,进行总磷这一指标的检测。孩子们在本子上记下了详细的检测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数据比对分析。
检测完后,该校科学老师张伟向同学们讲解:“汉江武汉段地表水属于国家Ⅲ类标准,我们测的pH值、溶解氧等数值都符合国家标准。”随后的5天行程中,12名师生经潜江、襄阳等地逆流而上,行程近1100公里,考察湖北省内汉江上、中、下游沿线水质。在襄阳段,学生们测出襄阳临汉门江水的透明度是45厘米。学生余晨熙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地方勘测水质,通过测试,我知道了长江不同段的水质是不一样的,觉得既欣喜又激动。”
学生余绍颖介绍,同学们将数学知识和科学考察活动相结合,用苹果来测试江水的流速并进行记录。经过测试,学生发现丹江口水坝下的水流速度比小北门码头快。“测试结束后,我们都很激动,似乎是见证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余绍颖说。
在潜江段,师生们来到引江济汉工程出水口,分析引入长江水后汉江水是否会发生变化。在十堰市郧西县羊尾镇段检测时,师生拿着五年前的照片和经纬度定位,试图寻找当年检测水质的位置。“因为水位上涨,曾经取水的滩涂已深埋江底,于是选择了附近的滩涂进行检测。”张伟说,他们发现此处的水含总磷量是每升0.1毫克,达到了国家地表水质Ⅱ类标准,说明此处江水依旧澄澈。
孩子们心中
埋下科学的“种子”
行至丹江口,师生们发现随处可见“守水护水无小事”等保护水资源的标语。“他们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意识。”章巧巧老师说,一路走来,孩子们也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意识。大兴路小学和丹江口张家营小学进行了交流,两校师生一起乘船来到丹江口水库坝上,结伴在船上取水,分享检测水质的方法,交流护水的心得。
这期间,他们探访了沿途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学生们在美术老师张露的带领下,进行湿地保护教育生态研学,绘制自然笔记,写下在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观察和收获。“鱼梁洲生态公园里既有江水中的砂石,还有岸边的无患子、花与草。”学生蔡思彦翔说,他发现无患子的果肉可以用来洗手,就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幕画面。
“汉江考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给他们从小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杨小甬老师表示,学生刘晞萌在测水质过程中发现浊度差距大,主动提出重新检测,直到得出准确数据,体现了学生探究科学过程中求真务实的精神。
5天时间内,学生们写了15篇考察手记和15篇自然笔记,取得了10组共80个水质数据。“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大自然充满了乐趣和智慧,便情不自禁地更深入观察大自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章巧巧老师说。
蔡小文老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沿路看到的鹅卵石、细沙等景观,汉江从中游到下游,岸边的物体由鹅卵石逐渐成为细沙等,都印证了五年级科学课中河流搬运侵蚀运用的知识,他沿路拍视频,做记录,只为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千里走汉江”
已坚持6年
大兴路小学毗邻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与汉口龙王庙咫尺之遥。2012年6月,学校在汉口龙王庙成立了汉江流域首个水环境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开启河流湿地研究。师生每月在龙王庙定期对汉江进行监测,通过长期的数据比较,发现汉江水质的变化。“监测汉江水,保护母亲河”也成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课题。
2013年—2017年,学校在汉江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连续5年组织“千里走汉江”活动,开启汉江生态考察之旅,对汉江源头,上、中、下游沿线有代表性地点的水域环境、局地水质进行调研考察。6年来,师生“千里走汉江”行程达1.7万多公里,积累530组原始水质数据,绘制动植物自然笔记手稿200余幅,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共5篇。
根据考察途中的发现,大兴路小学学生在2013年联名向省长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监测汉江水质的见闻和结果,并提出“严管沿河企业、餐馆排污”等建议。时任的分管副省长对此作出批示:“大兴路小学组织的水质考察活动很有意义,小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请省环保厅认真阅研,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母亲河。”
队员们的“小行动”,推动了母亲河保护的“大举措”。4年后,大兴路小学的6名学生给汉江武汉段“第一河长”、时任的武汉市市长写信,反映他们进行环境实践活动时所发现的问题。他们很快收到了市长的亲笔回信。
2018年,大兴路小学“监测汉江水保护母亲河”主题活动受到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关注,促成“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小河长小湖长青少年环境志愿行动”项目的确立与推广。如今,全国范围内有30所中小学成为项目试点学校,“关爱母亲河保护水资源”的足迹已涉及中国各个角落。
“项目化学习”
重构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如何从“被动宣传”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们不用提醒的“自觉行动”?武汉市小学首届名校长班成员、华师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大兴路小学校长王继承认为,学校可以从教育改革和课程重构入手,结合环保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这也是大兴路小学正在探索的方向。
他举例说,在“监测汉江水保护母亲河”主题活动中,从立项、知识构建、成果制作、公开展示到反思迁移,学生可以体会到真实性给学习带来的非凡力量,用做项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了调查报告,从而形成项目闭环。“以项目来构建课程,能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
据了解,大兴路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已经有近三十年,曾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坚持长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环保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个层面。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的环保课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根植师生心中,增强学生的生命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大兴路小学在环保方面的事迹在武汉市、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998年和1999年,学校环境教育先进事迹被分别编入武汉市中小学教材,成为百万中小学生学习的典型。1996年至今,学校先后参与8个国际环境合作项目和计划,涉及美、德、英等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