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阎进林 骆然
“老师,红薯能像萝卜一样拔出来吗?”“红薯怎样挖才完整?”近日,武汉市青山区钢都小学的孩子们在楼顶挖红薯。原来,该校在楼顶“晓荷园”生态实践基地里开辟了一块农场,同时打造了“农场+”多彩课程,旨在通过科普助力“双减”。
屋顶农场里观荷斗荷鉴荷
为了让学生不出学校就能体验田园劳动的乐趣,去年4月,该校在楼顶开辟了“晓荷园”生态实践基地。添置荷花种植设施,设计主题文化背景,木质围栏上还布置了《爱莲说》《小池》等关于荷花的经典诗词,以及荷花品种的图文知识。学校还将五楼楼道改造成荷文化长廊,将学生的活动图片、自然笔记作品等上墙,使基地成为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荷文化的魅力。
一年多来,学生在武汉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指导下,开展了识荷、种荷、观荷、记荷、问荷、斗荷、鉴荷等一系列活动。在今年6月举办的武汉市赏荷活动斗荷擂台赛中,学校获得了“养荷状元”和“养荷榜眼”荣誉。
科普课堂中识兰种兰探兰
9月21日,该校携手武汉市园科院开启“科普助力‘双减’——绿色低碳‘童’行”系列科普研学活动之“小吊兰 大世界”首场主题活动。
市园科院植物所专家田娅林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结合实物展示,将吊兰的文化渊源、外观特征、功能价值和栽培要点娓娓道来。并济刚柔簇簇生,清风飘动颤金藤,吊兰的意象幽雅灵动;根厚、茎短、花白色、叶剑形,吊兰的组织各有乾坤;能吸收甲醛、一氧化碳、过氧化氮,还能分解苯,吊兰是当之无愧的“空气卫士”……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田老师以问促学,循循善诱,让“双碳”的概念,生态的理念浸润童心。
走出课堂,投身实践。专家带着孩子们来到布置好的栽培场地,现场演示指导如何用废弃塑料容器栽培吊兰。孩子们创意爆棚,利用废弃的牛奶瓶、矿泉水瓶、洗衣液瓶等,缠上毛线,贴上画纸、点缀珠串、描绘图案,将“白色垃圾”变为别致有趣的花盆。“大家要根据自己容器的尺寸挑选相应规格的吊兰,土壤填五分之四左右……吊兰喜湿润,爱半阴,后续养护要按它的脾气来哦。”专家细心叮嘱。
精心打造“农场+”多彩课程
在楼顶农场中,依据时令节气,师生们先后种植了辣椒、花生、红薯、菜薹等几十种常见农作物,体验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捉虫、掐尖、采摘等劳作项目。学生们在劳动中见证了种子从发芽到硕果累累的过程,体验到了“一切幸福都靠劳动来创造”的哲理。
学校更巧借“晓荷园”平台打造“农场+”多彩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表。如开设“农场+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撰写农作物观察日记,进行主题征文比赛;开设“农场+科学”课程,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从外形、味道、营养等方面进行“瓜果百科小研究”;开设“农场+数学”课程,数学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晓荷园,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心发现,用笔记录,开展了“走进晓荷园来测量”“走进晓荷园算面积”等活动。
在课后服务时间,“晓荷园”社团学生观察吊兰的生长变化,参与吊兰的管理和养护,浇水、施肥、捉虫,记录吊兰的生长情况,创作自然笔记。社团老师毛周华说,“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亲近自然,动手实践,细致入微地观察吊兰的点滴变化,感受生命成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