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白文丽 黄欣然
2009年,何源作为重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中交二航局工作。在他参建的以大型设备为核心的地下工程项目中,一直从事地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潜心研究工程土建施工技术和盾构掘进技术。
14年来,他先后参建了天津地铁、南京纬三路、佛山地铁等多个国内外项目,曾荣获“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中交集团“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这名技术能手带领团队勇攀技术高峰。
扎根工地 成为盾构“技术狂人”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何源被选调到中交二航局首个大盾构隧道工程——南京扬子江过江通道项目。这个项目是当时在建的国内最大直径盾构项目,是业内最高水土压力、穿越地层最复杂的隧道项目,也是中交二航局第一个长、大隧道项目。
盾构机,是一种使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在地铁建设中常能见到它的身影。想到将亲手操作一台直径近15米的盾构机从长江底下穿越过去,何源就兴奋不已。第一次见到盾构机时,何源被这个庞然大物震撼到了。当被震撼的心绪平静下来,他开始了刻苦的盾构施工研究。
在此之前,公司没有现成的同类项目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德国和日本技术专家为了保密,在任何涉及盾构机技术的场合都要求中国技术人员回避。当时,何源就暗下决心,不仅要有第一次参建大直径盾构隧道项目的经历,更要做到第一次由中交二航局技术团队完成大直径盾构组装与调试、第一次由中交二航局技术干部独立制定盾构掘进参数完成隧道掘进施工,并作为第一批技术人员掌握大直径盾构施工核心技术要点,让外国专家领教什么是“中国基建国家队”的能力和水平。
“咬”定了目标,他珍惜和盾构机厂家技术人员相处的每一分钟,不放过文献资料里每一个技术方案的推敲和演算。白天,他把自己“钉”在工地上,有空就往正在组装的盾构机上爬,把设备元器件一一和脑海里、书本上的描述相比较、相印证。晚上,他便捧着专业书籍学习新技术。
凭着这股钻劲儿,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大直径盾构机上千个零件的组装方法、性能特征,还学习到了盾构的操作要点和管理方法,大盾构精确操作控制、带压查换刀等关键技术也无需再仰望德国和日本。夜以继日地奋战,何源也收获了同事们赠与的“技术狂人”的雅号。
大胆创新 设计应用大直径钢套筒
何源参建的第一个海外隧道项目,让他至今记忆深刻。作为采用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的首条海外大直径过江隧道,大盾构在滨海富水砂层始发和接收技术在行业内可借鉴经验基本为零。
通过与多位盾构专家长达几个月的反复沟通和论证,综合考虑当地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何源团队最终确定采用套筒工法辅助盾构机进出洞,这将是大直径套筒在行业内的首次实践。
为了进一步保证方案绝对可靠,他在套筒生产企业驻厂四个月,与厂家一起研究方案、设计图纸、讨论工艺、把关产品质量。在技术质量问题上,他不放过一处瑕疵,不允许一点马虎,平常不善言辞的他,在工厂里是公认的“说不赢的人”。
通过咨询调研、桌面推演和建立模型演算等系列工作,最终他设计并组织制造了13米直径多功能钢套筒,规避了盾构机进出洞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风险,安全高效地完成了盾构机的始发与接收辅助作业,获得了业主和国际咨工的高度认可。
120多个日日夜夜,20多次工艺讨论、3次试拼返工,重500吨、直径13.5米的套筒完成设计、制造,最终在这个项目,大直径套筒在行业内盾构施工的天花板被打破。
“成为一名建设者,专业专注是最根本的要求”,何源一直这样鞭策自己,始终带领团队保持这股“挤劲”“钻劲”,用“钉子精神”解决了一路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