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10月22日,四川绵阳一女子爆料,给前同事结婚随礼400元,自己结婚发请帖却遭对方无视,直接提出还礼,前同事依旧耍赖不理。(据10月24日央视网)
当事人黄女士说,今年自己结婚,早早地就将请帖送给前同事,还打了电话告知,临近婚礼又发了婚期和电子请帖,结果结婚当日并没见到人来,猜测对方可能是不想回礼,就发信息希望他能把当年的礼金还回来,结果对方一直不搭理,后来让老公打电话催促也无效,只好拉黑了对方。
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前同事不讲体面,应该“还”礼金;有的觉得,黄女士过于较真了,显得不体面;还有的认为,黄女士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是不好意思做的事。
前同事不“还”结婚礼金被追讨,引发网络关注,还冲上热搜,说明人情往来这样的事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共鸣与共情。
前同事不“还”结婚礼金,该不该硬讨回来,见仁见智,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以黄女士的经历来看,前同事结婚时,她随了礼,这是友谊的体现,自己结婚时,向前同事发请帖,既是告知喜讯,分享喜悦,也是尊重,说明在她心目中,是把前同事当朋友看待。结果结婚当日前同事并没有来,这可能让人失望,因为自己的热情被无视,于是发信息希望对方可以把当年的礼金还回来,对方并不搭理。事情至此,其实已不是钱的事,也许在前同事那里,黄女士已不那么重要,不想保持人情来往了。
黄女士为此不好想,可以理解,但不依不饶,就多此一举了。
随礼的初衷,是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是感情的体现,不是为了对方能给个回头钱。“礼轻仁义重”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他人回不回礼,那是他人的事,如果他人能记得这份心意,并给予回馈,双向奔赴令人欣慰。如果有去无回,不来往就行了。
常言道,吃得亏,到一堆,人与人的交往讲的是情意相投,并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没有那么确切的“等价交换”。如果总想着算“经济账”,这样的感情就不好维系。
对方不愿返还礼金,也许与人情债的困扰有关。“年终奖不够发红包”“国庆节8天长假收到7封结婚请帖”,都是人情债的投射。对一方来说,如果只有送出的红包,没有收回的,就显得吃亏了;对另一方来说,收红包时高兴一阵,以后要一个个还回去,真是负担。一些地方因此在人情债上陷入不断“整酒”的循环中,总想着找个机会收回送出去的人情。如果人情变成纯粹的随礼来往,就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