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吃”进生活垃圾 “吐”出绿色电能

——记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武汉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

项目效果图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琴 通讯员 张禹

10月20日,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垃圾运输车不时进出,秩序井然,紧邻其南侧的二期扩建项目工地上,工程车穿梭其间,一派繁忙,项目主体结构已成形。

由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承建的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项目,内部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单机调试,计划今年底建成并投产试运营,届时将实现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年发电量2.6亿千瓦时,助力武汉创建“无废城市”,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日“吃”垃圾1500吨

助力创建“无废城市”

作为华中区域最大城市静脉经济循环产业园内的核心工程,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也是武汉市投资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项目负责人刘小华说,项目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主厂房高度52米,有两条日处理量为750吨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每年可减少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总发电量约2.7亿度。

据介绍,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垃圾处理、净化烟气、合理运用废渣,在固废处理上实现了“零”排放。项目通过在存储上万吨生活垃圾的储料池设置抽风管道,制造储料池内负压环境,对储料池进行专业防臭封堵,并在通道口设置生物除臭。运用已达到欧盟水平的“六步法”烟气净化工艺,将高温烟气中的酸性气体、氮氧化物、重金属和粉尘等有效过滤处理后达标排放。

不仅如此,二期项目新增处理规模为300吨/日的污泥干化处理设施,并预留200吨/日污泥干化处理设施设备安装。“这意味着,不仅可以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还具备了处理湿垃圾的能力。”刘小华介绍,项目建成后,可协同处置采用高温蒸煮方式处理后的医疗废弃物、渗滤液处理站及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等。

与此同时,干化后的污泥可进行焚烧发电,而处理垃圾产生的炉渣排入渣仓,在园区建筑垃圾厂综合利用,制作环保建筑材料,在废弃物治理中贯彻落实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工地装上“智慧大脑”

推进项目提质增效

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垃圾渗滤液处理、烟气排放等都是棘手的问题。而这背后,需要多套大型设备构建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为保障这套系统按时成功“入住”,项目团队从人员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和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为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从主体结构施工到设备、机电安装,利用BIM技术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程为项目保驾护航。

项目总工周新红说,项目属于扩建项目,北侧紧邻一期已投产运营的发电厂,施工场地十分狭小。项目利用BIM技术对施工场地布置进行提前策划和转换预演,找出最优布置方案,提高场地使用效率。

在施工过程中,两台塔吊只能布置在南侧和西侧,其吊装跨度达到70米,确保吊装安全尤为重要。周新红告诉记者,项目通过BIM智慧系统可对塔吊的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塔吊吊钩上安装的 360°全景摄像头,实现了吊装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基于BIM模型,项目实现二维码施工技术交底。工人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正确的施工方法,项目管理人员也能通过二维码对工程进度、质量管控及技术档案等资料一目了然。

在设备安装阶段,不同厂家的设备或因材质、型号的不同导致接口不一致。为此,项目团队将深化设计与BIM技术相结合,在综合管线排布、机电管线碰撞检测等方面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前,项目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单机调试,计划年底建成并投产试运营项目。据介绍,项目后期,该套智慧管理平台还将移交给项目运营方,可借助BIM技术进行运维,指导建筑节能运行,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 2023-10-23 ——记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武汉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7972.html 1 “吃”进生活垃圾 “吐”出绿色电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