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琴 通讯员 王悦
金秋十月,武汉四环线中法城收费站旁的后官湖畔,一道岸线曲折、植被茂盛的“U”字形滨湖涵养带,将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隔开。
历时一年多“静悄悄”地建设,在这里,“水下森林”摇曳起舞,鸟儿回归筑巢安家,湿地系统逐步完善,一个自然与功能共融的湿地涵养带已展露芳容。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城发集团所属生态设计院获悉,武汉·中法半岛小镇生态保护与利用工程是设计施工一体化实施EPC项目,建设者从设计源头出发让生态理念贯彻始终,施工时多措并举,确保生态效果完美展现。截至目前,项目一期接近完工,已进入绿化种植和园路的贯通阶段。
实现对后官湖污染“零增量”
该项目总建设面积49.2万平方米,以湿地链净化系统和湿地景观建设构建为目的,通过生态治理工程、配套的园建、绿化、给排水、电气、生态补水等工程,对现状自然条件的梳理,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多元生境,低碳利用等生态手法,打造调蓄净化、生态涵养、生境展示为一体的武汉首个生态示范区;通过“大绿量体现生境、高颜值呈现画境、深内涵彰显意境”,打造自然与功能共融的涵养带。
“滨湖涵养带如同一个生态缓冲带,将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项目经理许余华介绍,滨湖涵养带有60%为水系,要减少干扰,必须作好“水”文章。
为此,项目在统筹考虑排水安全、洪涝调蓄、生态净化和景观营建的基础上,对原有大大小小的水塘予以保留,并对水系进行了连通,形成湿地链。用局部塘埂拆除和清淤所产生的淤泥构建了生态岛,相较于以往的清淤外运更加绿色环保,同时还能满足项目的造景需求。
为了让此处的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净化能力,通过“通”“调”“净”“活”四个策略,构建了“源头海绵-中游廊道-末端湿地”三级排水净化网络。同时,构建2条排水净化路径,通过生态砾石床、EHBR膜、水下森林等生态工法,最终将实现面源污染削减70%,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且滨湖涵养带水系不与后官湖连通,形成独立的湿地链水系循环,开发后污染“零增量”,对后官湖污染“零排放”。
创新指状岸线丰富生态空间
透过无人机航拍视角可以看到,滨湖涵养带的曲折岸线勾勒出“手指”一般长长短短的形态,形成许多小小“港湾”。
走近可见,“港湾”水体内,已是一片“水下森林”模样:苦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茂密生长,鳙鱼、白鲢、鳊鱼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畅快遨游。
生态设计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介绍,这些缝隙是利用拆除塘埂而构建出的指状岸线,用于延伸湿地链。在建设中,他们在“指缝隙”投种“种子库”和营养沉积物,在使岸线生态空间更加灵动的同时,绵延而具有生命力的岸线将成为更多生物的“食堂”和“驿站”,丰富生物多样性。
在施工中,项目部十分擅长就地取材和再利用。他们收集了现场内的柳枝和树桩,进行编织后,为岸线打造出“有机”护壁,它们会盘覆在土壤里,然后生根发芽,固定岸坡的土壤。
项目还将枯树杂木整理,就地利用为站鸟桩、石笼景墙装饰。这些废旧物资的合理利用,再配以绿化的搭配,不仅形成许多独具魅力的景观点,还为在水域取食的鸟类提供了休憩点,吸引了更多鸟类进入湿地。
生态涵养带做得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据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测发现,一年多以来,项目周边已经出现43种鸟类,对比之前的30种,增幅达到40%。“目前,已有白鹭、黑水鸡、棉凫等生态指标性物种在这里落户安家。”
以“最小动静”打造缓冲带
中法生态城滨湖涵养带兼顾了半岛调蓄净化、生态涵养和生境展示三大功能,今后住在半岛的居民步行可达湿地,可边走边感受草洲鹭鸣、野趣天成的景色。
要保留这一份“野”,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遵循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全过程按照最小动静、最小干预进行,避免对此处的生态基底造成过度影响。
项目依托现有道路和塘埂,沿湖打造“滨水绿道-水网游线-地块通道”于一体的交通环线,并在生态敏感区合理增设了较为隐秘的特色探索路径和动物通道,形成“低干扰”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满足人类活动和鱼鸟虫兽栖息繁衍双重需求。
从效果图上可以看到,滨水绿道上设置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听筒,湖边岸线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动物栖息地。这里也藏着设计团队的巧思,他们希望结合知音文化五音十二律,运用水声、风声、雨声和动植物声,以及疏密有致、色彩分明的杉林空间,巧妙地引入互动装置,在湿地和声、迷雾花园、鹭影花园等场景中,游客们可以通过互动装置切身感受,沉浸感受水声、风声、雨声、动植物声等自然音律,切身体验生态之美,能学又能玩。
在“低干扰”理念之下,项目打造了一座V 形水陆两栖桥。这是一座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上的桥,它“隐匿”在这一片自然环境中,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观察湿地的新视角。项目还建造了一种Y形观鸟桥,木结构上覆盖着附近树林里收集的树枝,让桥体融入自然环境,游客可以在此静悄悄地观察来到湿地的鸟类。
许余华表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行智能化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环境保障效益,尽心竭力重塑一个可持续的自然与功能共融的湿地涵养带,树立华中地区生态修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