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7日

从记者转型作家 杨潇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做事这件事本身 可带你走出彷徨”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余嫚雪 摄影:通讯员 王亮

近日,“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获得者杨潇,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分享了他的非虚构作品《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成书的故事。

杨潇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等。《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2021年问世之后,斩获多种文学奖项。

讲座后,杨潇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

追寻80年前的西南联大足迹

杨潇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多年的媒体经验,让他在写作《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部作品时受益。特别是写特稿的经验,让他擅长将历史中的人和场景,与现实中自己的感受交叠叙事,从而给读者形成较好的阅读感受。

“2018年离开媒体以后的头两个月里,我每天都很享受,因为不用再在手机上回复各种各样的工作信息了。但两个月之后,我就陷入了巨大的虚无中。”于是,杨潇决定要去做一些深度的写作,在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之后,一批西南联大老师和学生的日记,让他动容——个体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不确定性和迷茫,让他感知到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曾经怎样地活过。

41天,1600公里,杨潇背着背包,沿着当年三百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以徒步为主,重走了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当年这三百多名师生,是在1938年2月出发,而杨潇在2018年的4月动身,起点都是长沙,时间相差80年。

大量阅读原始信件和日记

杨潇告诉记者,为了写作这部书,他做了大量的史料阅读,光电脑里存的素材就有2万多种。

在讲座中,他也与读者分享了他在写作这部书时读到的一些信件,比如,闻一多写给妻子的信,解释自己为何要跟着学校西迁;如林徽因西迁途中的信中写道:“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中间来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就饱满到万分。文艺,理想,都像在北海五龙亭看虹那样,是过去中一种偶然的遭遇,现实只有一堆矛盾的现实抓在手里。”

杨潇说,从信中可以看到文艺、理想这些“泡沫”在战乱时代是怎样破灭的,在“泡沫”破灭之后,一种新的坚韧建立起来,支撑着人们继续活下去。“读过这段文字,再看网络公众号上有些写林徽因的文章,是多么地轻浮,不接地气。”

写作之路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杨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这部书已经加印11次,销售十几万册,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在类似题材的写作中,这已经是非常畅销的书了。

杨潇说,当他决定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一路也充满着不确定性。从长沙出发了之后,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下去。等走完全程,回到北京采访西南联大二代、三代的时候,整个写作也还在不确定中,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出版出来之后,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产生反响……“但是,做这件事本身让我感觉到很快乐,每天有很多话想写出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年初,战争向中南地区逼近,武汉保卫战即将打响,“临大”分三路再迁昆明,西迁的三路师生中,有300余名学生和11名教师,选择步行,从长沙出发,穿越湘西和贵州,历时68天,行程1600公里,终抵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师,此即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由来。杨潇也没有想到,“很多读者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西南联大的历史。”

杨潇鼓励读者说:“做事这件事本身,是可能带你走出彷徨、苦闷,走出所有的不确定,甚至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的。”这部书之后,杨潇也确定,自己还要继续写下去。

--> 2023-10-07 从记者转型作家 杨潇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5652.html 1 “做事这件事本身 可带你走出彷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