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身着铅衣打通命脉 “铠甲战士”守护患者

张细六医生穿着铅衣给患者做手术

张细六医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杨诗雨 摄影: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42岁的张细六,是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他的每一天,既要变身“铅衣战士”,争分夺秒抢救卒中患者,也要慢下来化身“侦探”,从繁杂的线索中找出疑难神经疾病的症结。他说,作为医者要多换位思考,“有时候,我们一点小小的努力,患者一定能看得到、感受得到。”

穿着铅衣做手术

即使在临床干了19年,张细六心里的一根弦还是绷得紧紧的。

“张主任,快来急诊,120送来一位患者,可能是脑卒中!”9月1日中午,张细六连续做完几台手术,刚出介入手术室,就接到了医院急诊科的电话。来不及多问,他套上一件白大褂,一路小跑就往急诊科赶。

此时,医护人员正在急救一位60多岁的患者,他的意识已经模糊不清,无论医生如何呼唤都没有反应。一旁的婆婆急得声音哽咽,“上午喊老伴起床,怎么喊都喊不醒,一家人都吓蒙了。”

张细六盯着监护仪观察了一会后,俯身轻抬患者的手脚检查。他明显感觉到,患者左手、左腿的活动反应很差。张细六很快有了初步诊断:卒中的可能性很大,“快,马上送检查!”

当即,医院卒中中心启动绿色通道,医护争分夺秒抢时间。果然,头颅磁共振提示有新发脑梗死:右侧颈动脉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这都是为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多耽误一秒,数百万个脑细胞会缺氧坏死。”现场,张细六出面与家属沟通,一再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尽快手术!

家属非常配合,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争夺战开始。由于介入手术过程中医生要暴露在X光辐射环境中,无影灯下,张细六穿着十多公斤重的铅衣上手术台,小心地从患者大腿根部穿刺、置入血管鞘,把导管送到大脑深处堵塞的血管。

张细六做的这台脑动脉取栓手术,是神经内科一项尖端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主刀医生的要求很高。“我们要让手里的导丝穿过‘迷宫’一般的血管丛林,进入脑内,再吸出血栓。”张细六说,这个过程,必须又快又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细六屏气凝神,看着屏幕、小心调整手中导丝的角度,一点点抽吸出血栓。当屏幕上显示血流恢复,在场的医护长舒了一口气。

“一台台十万火急的手术,像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和团队24小时待命,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早一分钟打通血管,患者就能多一线生机。”张细六感慨,每一秒都关乎生死,作为医者,唯有拼尽全力。而每一次脱去沉重的铅衣,湿透的手术衣,却无声地诉说着过程的艰辛。

今年初,湖北省脑防委专家组到医院现场考核,该院卒中中心接诊的患者从入院到溶栓的平均时间(DNT)为30分钟,最快仅15分钟,超出国际标准和要求。

下诊断要谨慎再谨慎

在神经内科,很多疾病的病因错综复杂,诊断难度大、治疗也棘手,甚至一些罕见病治不好。有人拿到确诊结果,情绪崩溃激动,这也是张细六最不愿意看到的。

“当医生,只会看病、下诊断还远远不够。”张细六说,正如神经内科前辈分享的,医生为患者检查,如果遇到复杂、棘手的病,下诊断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多从蛛丝马迹找症结。

他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在外地一家医院,给患者直接下诊断是“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人的神经、肌肉会慢慢萎缩,最终难逃卧床的结局。“我到现在还记得老师对我说,你的结论一出,无疑是对患者‘判死刑’。万一诊断有偏差,这对患者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张细六说,医生要多鼓励,给予患者以希望。

45岁的韩先生因为突发中风,治疗后半侧身体有点不受控制,工作、生活都受到影响,他几乎崩溃,每天不想出门。张细六没有放弃,经常鼓励他来做康复训练,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鼓励、点赞,让他看到希望。从最开始的手僵、手抖,到如今韩先生已经重回工作岗位,恢复手部的精细操作和活动。像这样的患者,在神经内科还有很多。

“作为医生,我希望能够与团队一起,让我们的患者能够转危为安,能够尽快康复。”张细六说。

当有成就感的医生

从医19年,张细六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患者和家属送来的锦旗。这背后,是他和患者并肩对抗疾病的“独家记忆”。

今年7月26日,62岁的市民突然倒在医院附近的地铁站,意识不清,送到五医院抢救时,亲属一直没能联系上。但患者除了脑梗死,还有房颤,病情危急,张细六拍板:“一切以生命为先!不能等了,先救人!”

关键时刻的这份坚定,如同一道光,带给患者生的希望。极目新闻记者事后采访时了解到,张细六从患者脑内血管中取出了5枚血栓,保住了脑细胞,肢体活动也没有受影响。

“像这样十万火急的患者,我们一定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但在门诊,更多的是头疼、脖子痛、睡不好的市民。”张细六感慨,为医者,多换位思考、多为患者着想,尽全力医治,减轻他们的病痛,这是很有成就感的。

神经内科的检查中,有一项是脑血管造影。按照以前的传统方式,医生从股动脉(大腿根)这儿穿刺,打入造影剂检查。“这是一个常规通路,但检查后患者一般要卧床24小时,甚至要用到导尿管,很多患者觉得痛苦。”张细六说,这些他都看在眼里,于是主动学习,熟练掌握了经桡动脉的脑血管造影,改在手上穿刺。

“但我们没有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张细六说,这种方式也会存在血管损伤的风险,据统计,约7%至22%的桡动脉可能闭塞。于是,他和团队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学成了从远端桡动脉穿刺做脑血管造影检查。这项技术由荷兰专家于2017年发明,一年后,张细六和团队已在武汉开展。从手背上穿刺,对患者来说痛苦更小,血管损伤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如今,已有上千例患者受益。

“有时候,我们一点小小的努力,患者一定能看得到、感受得到。”神经内科年轻医生说,张主任经常这样勉励年轻医生。

--> 2023-09-22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3946.html 1 身着铅衣打通命脉 “铠甲战士”守护患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