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6日

这个特殊合唱团 用艺术沟通无声和有声世界

李博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活动现场

演出现场

观众反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霞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对话背景

20名听障儿童组成合唱团,唱出的天籁之音震撼人心!近日,“无声合唱团”发起人之一、艺术家李博,受邀走进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为该馆特邀的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第二聋哑学校师生讲述了正在该馆展出的艺术作品《无声合唱团》背后的故事。

武汉美术馆重磅展览《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中《无声合唱团》这件艺术作品,用艺术再现了“无声合唱团”的成长历程。

“无声合唱团”的故事,深深打动武汉听障儿童。本次活动联合了多个艺术团体联动,是武汉美术馆《ACS·繁星说》系列公教活动之一,也是该馆“艺术的分贝:武汉美术馆听障人群美育体验课”。

活动期间,李博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专访。

■人物档案

李博,北京当代艺术家。“无声合唱团”是他和音乐人张咏发起成立的特殊文化艺术团体,以天籁之音震撼观众。已在北京音乐厅演出,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应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邀请,“无声合唱团”2025年还将前往进行专场演出。

1

“他们的声音是未经修饰的天然之音,保有着人类最原始的力量”

极目新闻:本次亮相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的一组《无声合唱团》艺术作品中,其中有一件绘画画了9张嘴,是想表达什么?

李博:这件作品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这九张嘴其实就是最早的无声合唱团的九个孩子。我和这九个孩子,相互陪伴了10年,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每个孩子的发展也不一样,有发展特别好的,有的考上大学了,还有一个正在考专升本,也有处境让人感到比较伤感的。

但这些孩子是活得最像自己的,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会遵循着自己的意愿去创造,还会帮助别人。

极目新闻: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李博:当时最小的孩子快六岁了,最大的孩子十几岁。现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也十几岁了。

我和我的搭档最初去聋哑学校,是偶然听到北京街头的聋哑人喊出一嗓子,给我们产生了音乐和艺术的灵感,于是想到要去聋哑学校录制声音素材用于艺术创作。当我们来到广西,面对孩子们,我们觉得如果只是录制声音素材,就有点亵渎了艺术和孩子们。我们留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做帮助他们“发声”的音乐。他们的声音是未经修饰的天然之音,保有着人类最原始的力量。在他们的声音面前,我感觉到我们的语言瞬间失去了意义。

极目新闻:做这个项目,你想要表达什么?

李博: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做公益项目,但我们做的一直是艺术项目。不是我们帮助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帮助我们深化了对艺术和人生的认识。

孩子用社会既定认知的“不足”感染和反哺着每一个人。当我们在厦门音乐节和北京音乐厅演出时,台下几千观众莫不动容,感动地竖起大拇指。无声合唱团用艺术去沟通无声世界和有声世界,不是让少数群体被社会同化,而是改变社会对少数群体固有的观念和态度(不单是听障人群),让人与人之间能享受权利真正的平等。

2

“难的是巨大的耐心,他们用了5年时间实现有控制地发声”

极目新闻:最初办无声合唱团的时候,孩子们能融入吗?难在哪里?

李博:刚开始不行,困难非常多。比如,无法把他们聚拢在一起,没法跟他们沟通。我们尝试去跟他们玩,跟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大家熟悉了彼此信任了,就可以相互理解。

教会他们控制发声系统的过程是漫长的,首先是让他们发出自己最舒服的声音,我们再做有限的调整,每天不断地练习开嗓,直到他们的肌肉记忆产生,一个“啊”字就练了好几年。难的不是技术,是巨大的耐心。我们也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让孩子们含着李子或糖果,让口腔打开,并记住打开的幅度;让孩子们吹气球,练习肺活量。根据每个孩子的音色,我们找到最能够表现他们个人特点的音,定下音来,然后练音准,其实也不一定唱得多准,主要是用这个音表达当时的状态,就像交响乐一样,每个人都是不可代替的。我们用了5年时间,把孩子们培养到可以有控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初,找学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特殊学校对孩子保护得非常好。我和张咏两个外人进不去。后来也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才找到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这位校长很有勇气。后来,孩子们升入高中了,我们又得到他们所在的广西桂林市聋哑学校的支持,继续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桂林的程校长和老师们非常的好,他们特别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极目新闻:做“无声合唱团”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李博: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到外面去演出,然后一起出去玩。孩子们高兴的事也是我们高兴的事。每次演出,我们会提前计划好要去玩的地方,去北京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故宫、长城。

3

“我们也不知道未来能走多远,但是一定会尽力去做”

极目新闻:可能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是不一样的,现在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李博:我希望这个事能够长久下去,但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我除了做“无声合唱团”之外,还要绘画。每年有八个月的时间,我和张咏还有合唱团的老师们在广西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然后有四个月时间,回北京做自己的艺术创作。 “无声合唱团”项目有基金会的支持,但还不够,还需要我用艺术创作的收入来补充一部分。

极目新闻:听说“无声合唱团”马上要推出一部绘本,绘本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李博:这个绘本讲述的就是“无声合唱团”是怎么做起来的,以及到北京音乐厅演出的这一段过程,包括一路走来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受。大概年底也会推出英文版。其实,“无声合唱团”也是一个跨越了文明、跨越了国界的事儿。它不需要用语言,用声音本身就可以去表达很多东西。

极目新闻:后续有没有可能和武汉的聋哑学校开展什么合作呢?

李博:这不知道,我们都是随缘。这么多年,我们做这件事最重要的还是开心,尤其是孩子开心,这些孩子是非常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的。所以,我们参与的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再去给孩子们上课。至于“无声合唱团”以后的事,我们也不知道,只能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但是我们一定都会尽力去做。

这次在武汉美术馆的活动,让两个聋哑学校的孩子体验音声共振疗愈,来自鼓和钵的震动让孩子们感觉特别振奋。其实听声音只是我们听人对声音的认知,声音还有我们所忽略的时间和振动,这些维度是我们无法去认真感受的,所以我们和世界少了很多连接,听障人群对后者是更加敏感的,所以谁的世界是真实的,谁又能真正体会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角度,所以在这些方面没有强弱和对错之分,恰恰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

--> 2023-09-16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3170.html 1 这个特殊合唱团 用艺术沟通无声和有声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