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摘下博士帽 戴上安全帽

“创新达人”把科研成果写在一线工地

杨钊(左一)在生产一线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任梦

2010年6月,时年26岁的杨钊从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中交二航局,投身工程建设一线。迄今为止,他先后参与了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孟加拉卡普纳里河隧道、成都地铁、五峰山大桥、瓯江北口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将科研成果“写”在施工一线。

博士进工地,感叹“没毕业”

“施工现场是创新最好的沃土。”这是杨钊在博士毕业进入中交二航局毅然投身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的最大感悟。尽管早有准备,但第一次站在工地上,他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原来,虽然是同济博士、院士子弟,别人认为他什么都懂,但他到了现场,依旧感觉自己还是个“没毕业的学生”:工地上很多东西,他听说过但没见过实物。

这种“没底气”的感觉,顿时让他压力很大。不接地气、不去现场,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无济于事。随后,杨钊一有时间就戴上安全帽钻到工地,拉着民工队长聊施工方案,看实际施工时存在的困难;跟着设备操作手了解施工过程,看哪些地方难控制……一来二去,他和大家都成了朋友。

走出了第一步,他很快在工地“大展拳脚”——为处理盾构施工中体量巨大的泥浆和渣土,他为项目设计了一套洗砂系统,泥浆裹挟着江底的“来客”,在这里变成了大小均匀的碎石、干净的河砂,稍作处理后可直接用于现场施工。

经过“净化”的泥浆泛着咖啡般的光泽,指标符合要求后再次被送入江底,开始下一个循环。据悉,此举大幅降低了成本,更保护了环境。

刀盘结泥饼是困扰盾构掘进的难题之一。杨钊从成百篇的文献、书籍和报告中整理结泥饼的原因,并扎根现场比对出渣情况,提出了盾构结泥饼评估及防治技术,有效发挥了理论优势。

既要上书架,又要上“货架”

工地一线培养了杨钊贴近现场的思维,让他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思考工程建设领域的创新迭代路径。他认为,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创新研发要与工程实际、项目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于是,从微创新入手,以工程一线最头疼、最急需的问题为突破口,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没有调研的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杨钊要求团队成员深入一线,在现场捕捉创新需求。同时,产品创意会、头脑风暴是他和团队的“家常菜”,一些新奇的创意思路常这样诞生。产品的研发过程更为严苛,每个产品都要经过试验室和现场的反复验证优化。他常在结束当天日常工作后,继续前往阳逻试验基地了解产品试验进展。

同时,杨钊十分重视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他说,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完成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化到产业化的“三级跳”,其中工程化和产业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转变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动能。

研发出来的每个创新产品,杨钊都会反复强调必须到现场验证和试用,保证确实能解决项目痛点,通过现场验证的技术再优化升级成产品,再进行项目推广。

目前,杨钊带领的团队在研产品21项,已完成现场验证产品10项,相关技术产品应用到30余座隧道及大型桥梁中,支撑了近百亿元国家重大项目实施。

10多年前,刚出校门的杨钊有这样的理想:自己能同时拥有理论与实践知识,成为受人尊敬的“专家”。如今,理想照进现实:他成长为中交二航局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领域的行家里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省部级工法4项等,助力地下工程行业的进步。

--> 2023-09-15 摘下博士帽 戴上安全帽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2939.html 1 “创新达人”把科研成果写在一线工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