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9日

锚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湖北文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负责人胡安正(右三)指导学生设计智能汽车作品 田悦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国倩 通讯员 任强

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建设高水平的本科课程资源,强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本科课程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制度机制建设为引擎,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以制度引导驱动课程建设。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是学校的产品”的理念,强化学校-学院-教师三级协同,主动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聚焦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关键点,持续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学校先后印发《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建设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出部署和安排。

2019年,学校出台《湖北文理学院“金课”打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分类实施建设,做好示范引领,推动建用结合,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设立一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修订教学改革经费使用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学校运用绩效考核手段,加大课程建设奖励,把一流课程建设成效纳入人才绩效津贴考核和技术职务评聘体系。

2020年,学校出台《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引导教师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育人内容,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以提升课程质量为目标,做优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质量标准,每年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在全校遴选确定课程建设立项,课程建设质量由课程组-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校专家评审组三层把关,强调一流课程的建、用、学、管相结合,注重课程资源的使用实效,根据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教务处加大指导力度,为立项课程提供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建设培训、建设技术支持等。三年期间,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课程建设专家来校或线上开展课程建设培训。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课程建设25门,做好课程建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开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集思政要闻、思政名师、培训研讨、示范课程、项目申报评审于一体,促进教师学习交流。组织课程组集体备课、研课、评课,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大力推进本科课程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47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校实现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全覆盖, 211门课程获评优秀“双大纲”和优秀教案课程,31门课程获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13门课程获评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学生中心理念为先导,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持续改进为路径,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把课程建设的成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方向。近几年来,学校两次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推进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达成教学改革的共识。学校积极推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知识传授型、接受型教学模式,实现从单向的教向“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转变,打破沉默课堂,注重师生互动;从静态的线下知识传授向动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转变,注重教学效果。以示范课堂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常态化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同时,学校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夯实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近三年,学校分批选派教师参加数字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等专题培训班,多次邀请“湖北名师”来校做专题培训报告,传授教学经验和方法,13个基层教学组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 2023-09-09 锚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42122.html 1 湖北文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