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云
我是个66岁的退休老人,身体没有“三高”,也不喜欢在棋牌室打发时间,夜晚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吹吹笛子,感到很开心。
1964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那时,从小学到高中是九年制,而我却上了十年学,原因是我和大我两岁的姑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上高中靠推荐,姑姑上了高中,我复读了一年的初中。初中读完,我上了湖南省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中。高二的时候,我当上了宣传队的笛子手。小小的个头,站在人群中极不显眼,而我吹出来的笛子声很受师生们的欢迎。
我与笛子的缘分,源于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了村里的一场老前辈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我叔叔扮演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笛子、二胡、京胡都给我的叔叔伴奏。看完这场演出,我就萌发了学吹笛子的念头。
这年学校放了暑假,我从我家的竹林里砍了一根竹子,用烧红了的火叉在不足一尺长的竹子上钻了八个眼,竹膜当笛膜,但竹膜吹了几次就穿孔,没有笛膜那么耐用。不管它!不花钱的“笛子”和“笛膜”,也能用。初学吹笛子,我有耐力和毅力,吹出来的声音和买来的笛子声音也差不了多少。
就地取材,做成一支笛子,让我对吹笛子入了迷。我把村里文艺宣传队的笛子手胡官茂叔叔的一支两节笛子买下,胡叔叔打了折,只要我4元钱。笛子有多长,保管笛子的木头盒子就有多长,这支笛子与我形影不离了。我进了小学文艺宣传队,是民乐队的笛子手。初中文艺宣传队的辅导老师陶春垓,教我如何吸气怎么呼气。舞台上的同学们能歌善舞,我的笛子声伴随着大家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
上了高中一年级,我在下课的时间偶尔吹奏几首歌曲,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宣传队吹笛子。上一届吹笛子的师兄毕业了,我被黄寿林老师挑选到宣传队,是唯一的笛子手。我感觉自己好幸运,在音乐的殿堂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到乡下演出,参加全县中学生文艺汇演,演出队伍到哪里,我的笛子声就在哪里响起来。高中毕业后,我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文艺宣传队的辅导员。
1976年底,我离开三尺讲台,参军入伍,那支古老的两节笛子伴随我“走”进军营,在闲暇之余,我拿出笛子吹几首军歌,担任连队的教歌员。从空军歼击机部队来到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后,从维护飞机的技术干部到机关单位的宣传干部,不管在哪里,我经常吹笛子、拉二胡,这成了我的拿手戏。我还组织官兵参加过许许多多的大型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
自制笛子改变了我的人生,有笛声相伴,我的老年生活越过越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