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陈晨
3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攒下微薄工资,累计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多万元。几十年来,他先后荣获“荆楚楷模”“湖北省模范退役军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近日,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发布,88岁的张向温在候选名单之列。
脱下军装,化名“应献”奉献爱心
1950年,15岁的张向温参军,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某部入朝作战。
有一天,美军突然发动攻击,敌机先后四次轮番向阵地狂轰滥炸,全连将士激战两昼夜,守住了阵地。“张副军长、袁指导员和战友们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每次老人说到这里,不禁泪水涟涟。“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战友们被敌机炸得血肉横飞。”
因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张向温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张向温退役被安置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1963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回河南老家当农民。1984年9月,有关部门为他落实政策解决工作,49岁的他拖家带口来到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碳素厂,做起仓库管理员、内勤安保。1990年,按政策可以退休,他却不愿闲着,义务在厂里当门卫、守仓库,直到1996年左腿患了脉管炎行走不便,才正式退休。
1986年,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得知消息,张向温将省吃俭用省下来的28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而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
从此,张老开始了捐款回报社会、感恩党和国家的行动。1994年支持三峡工程捐出3000元;1998年长江中游地区遭受百年未遇大洪灾,他顶着烈日,拄着拐棍,找到赤壁市防汛抗灾指挥部,将准备住院治疗腿疾的3000元捐出;2008年汶川地震,他次日就汇款6600元,回执单留下姓名“应献”;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向咸宁市红十字会捐款6万元……
“应献,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姓名。”张向温说。
陆续捐出的三十余万元,见证了张向温的赤子之心。一张张汇款回执上的“应献”,记载了老志愿兵的爱国情怀。
清贫数十年,最珍视抗美援朝纪念章
在赤壁市二医院外科住院部5号病房,张向温老人拿起病床边的黑色塑料袋,展示了自己最珍贵的家当:一个老兵视如生命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张向温的老邻居们说,他和女儿平日吃穿十分简朴,餐桌上大多是萝卜白菜和咸菜,煮点稀饭、面条凑合一下。他女儿小时候几次在家吵着想要添条新裙子,都被他拒绝,女儿出嫁时,张向温也没有给她置办一件像样的嫁妆,因为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总是第一时间被他捐了出去。
“这些年除了买药,老人家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套秋衣秋裤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吃饭就是稀粥馒头,说自己坚持一下,留点钱帮助困难的人。”说起张向温,碳素社区工作人员吴胜华忍不住红了眼眶。
就是这样一位清贫老人,却做出30多年持续捐赠的义举。他说:“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要继续捐款给国家,给需要帮助的人。”
坐轮椅去课堂,只为传播红色种子
张向温喜欢看书,病房中,88岁的他每天坚持读书,他说:“不学习就要落后。”
2021年5月8日,经再三请求,张老来到实验中学华舟校区。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给孩子们讲讲‘红船精神’,讲讲‘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让孩子们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张老坐着轮椅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全体学生自觉起立,热烈鼓掌。
张老还给学生带来他用1万多元慰问金购买的《红星照耀中国》《闪闪的红星》《抗战往事》等书籍,捐给学校“宏志班”的“红色读书角”。如今红色读书角已更名为“张向温红色教育小书吧”,激励着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