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实习生 杨倩妤 胡晓青 通讯员 吴迪 况昕昀 黄文静
8月15日,中国农业暨典型行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等6家专业科研团队和社会公益组织集中入驻中碳登大厦,这些机构组织入驻后,将进一步强化武昌作为中国碳市场“大数据中枢”的“智力水平”,助力地方政府双碳产业政策规划的同时,为各大高校双碳相关科研成果就地转化、高效转化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6家专业科研团队入驻“中碳登”
当天,武昌区政府、区政协在中碳登大厦联合主办“一线协商绿色低碳·共同缔造美丽中国”全国生态日“双碳”发展主题宣传活动。
武昌区政协负责人介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发展情况。近年来,武昌区协同推进武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核心城市,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下一步将共同努力加强与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美丽湖北、美丽武汉、美丽武昌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天入驻的机构组织分别是:中国农业暨典型行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绿色金融与资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零碳长江办公室。
相关负责人说,这些专业科研团队和社会公益组织入驻中碳登大厦,将极大地推动区域“双碳”产业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合作、科技创新。依托各个单位在应对气候变化各行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国(武汉)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将紧密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双碳研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推动“双碳”绿色转型。
活动现场,湖北大学中国农业暨典型行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红玲以《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在协同增效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分享“低碳生态乡村系统”“产业降碳”“减塑降碳”等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实践案例。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周培疆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与零碳城市建设》专题讲座,从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出发,谈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同时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顶层设计及推进策略。
百余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落户武昌
中碳登大厦地处武汉市金融产业核心区域“华中金融城”的中心地带,总建筑面积约7.87万平方米,是全国首个碳交易服务产业标杆示范楼宇,大厦打造围绕碳交易产业的研究、咨询、评级、核查、交易、金融等细分产业链,聚焦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及其他双碳领域头部企业。同时通过产业引导空间,划分了碳金融集聚区、碳市场服务区、碳管理咨询区、碳科技创新区、碳产业发展区等五大专区,初步形成“一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市场服务产业链,为入驻企业提供便利。
去年10月10日,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入驻中碳登大厦,使得中碳登大厦的磁吸效应更加凸显。截至目前,中碳登大厦由武昌区自持的3.2万平方米办公空间出租率已近80%。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由生态环境部授权,湖北省人民政府牵头于2021年5月20日先行出资设立。“中碳登”定位为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基础设施平台、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实施支持平台、中国气候投融资市场定价基准形成平台,是全国碳市场的登记中心、定价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31日,中碳登累计开立重点排放单位账户2533个,登记碳排放配额141.7亿吨,完成495个交易日清结算,累计成交量2.4亿吨,累计清算62540笔,累计清算金额达221.5亿元。
“中碳登”自成立以来高质量完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支撑了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紧密合作,在碳金融、碳普惠、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支持推动地方碳市场创新发展,两个碳市场基础功能主体为武昌打造碳金融集聚区,构建碳市场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中碳登大厦通过洽谈遴选了二批共31家国内外头部和总部企业、机构和组织陆续入驻,目前正在启动第三批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入驻工作,共同构筑双碳“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
近年来,武昌区立足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目标,以碳金融和气候投融资试点为抓手,打造气候投融资服务平台,服务一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59亿元,开展碳招商行动,落实100余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落户武昌,推动一批碳基金、碳保险等碳金融创新产品落地,打造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校园、低碳楼宇、低碳景点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