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4日

这名武汉人就叫武汉,以打桩船为家

闯荡江海三十载 打下2万根“定海神针”

在船上工作的武汉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江海涛 陈秋雨 黄树

他姓武名汉,出生在武汉,闯荡在江海,奉献在工地。

1995年冬,23岁的他子承父业,进入中交二航局,成为一名施工船船员。搏击风浪近30年,他从一名水手成长为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处总船长。他的足迹遍布四海,所在船舶先后参建了深中通道、泰兴通用码头、东营港一期码头、秀山大桥等重大项目。

初心如磐

他是扎根水底坚韧不拔的船锚

时至今日,武汉仍记得来上班第一天。因病身体不适的父亲坚持冒雨送行,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在船上不能怕吃苦,别坏了你老子的名声。”“没问题,我只会做得比您更好!”他拍着胸脯保证。

“航工方驳23号”施工船,是武汉从业的第一站。他登上这艘300吨的小驳船,驶向广西北海铁山港码头施工水域。

驳船30米长,9米宽,施工、吃住都在上面,条件极其简陋。勘测、定位、抛石、水下整平……武汉和另外3名同事,在这艘只有一层的驳船一干就是3年。“吃饭要用煤炉子做,没有空调,冬天冷夏天热,住宿就在甲板上搭一个小房间,4个人挤在狭窄的高低铺睡觉,最长时3个月没下过船。”回忆起当年,武汉已很平静。

1998年,武汉调回武汉市,在长江月亮湾基地登上“航工桩6”打桩船,随后又前往鄂黄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在江中打桩。“桩长40米,船上的施工架子就有50多米高,第一次爬到架子顶端,江风一吹,真有些紧张。”武汉回忆,在各位师傅的指导下,自己慢慢熟悉了打桩船施工作业的程序,之后便反复琢磨和研究。

20多年来,武汉先后辗转6艘打桩船,闯荡江海,南至广西防城港,北到山东东营,远至辽宁丹东,还在马来西亚跨海大桥干过3年,先后打下2万多根桩。这些桩最长有70米,最短也有10多米。它们宛如一根根精准的“定海神针”,为众多重大建设项目奠定坚实基础。他也从一名水手一步步成长为二副、大副、船长到如今武汉工程处总船长。

身先士卒

他是挺立船头猎猎作响的旗帜

打桩船风里来浪里去,且涉及起重、高空、水下作业,安全风险高。武汉带领团队战胜了诸多“惊涛骇浪”:

2017年9月13日,浙江舟山海域。“航工桩5”船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抛锚,加固甲板上的设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超强台风。

“必须将12、14号绞缆机钢丝绳的琵琶头挂在码头两端的缆桩,受力拉住船舶才安全。”大副说。

正在操作绞缆机的二副反驳:“缆绳摩擦,有断裂的危险,这样做不行。”

正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武汉来了。原来,正在其它船只上施工的武汉放心不下,连夜赶来,坐镇指挥:“就按大副说的办,二副考虑的问题,可通过交叉八字形固定来应对。”

由于应对措施得当,风雨如骤,船舶如磐。

应急情况经历多了,也让武汉更具经验和胆识。常被业内同行邀请去现场指导。

从业以来,几乎每年春节,武汉主动留守船上过年,“兄弟们都不容易,让他们轮流回去过年陪陪家人吧。”

“只要他在船上,就像船头挺立的那面旗帜一样,让人安心,也让人更有干劲!”中交二航局一公司武汉工程处党支部书记江海涛感慨地说。

--> 2023-08-04 这名武汉人就叫武汉,以打桩船为家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36886.html 1 闯荡江海三十载 打下2万根“定海神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