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3日

给受伤的肺一根ECMO“拐杖”,它能创造奇迹

“救命神器”为呼吸衰竭患者抢回生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张全录

专家名片

姓名:胡明

职务职称: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从事危重症诊疗二十余年,擅长呼吸危重症、重症结核诊疗;机械通气应用;人工膜肺使用;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24小时待命,用“RICU(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终极武器”,挡在“死神”面前,为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是由重症医学科的精兵强将组成的一支“肺我膜属”ECMO救治小组。

ECMO究竟是什么?为何能将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日前,本报特邀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做客“市民有约·楚天名医大讲堂”,与重症呼吸疾病患者和家属们聊聊ECMO,这个RICU里的“终极武器”,是如何力挽狂澜,屡创生命奇迹的。

用好肺的“拐杖”,赢回“起死回生”的时间

近年来,很多市民对ECMO这个“救命神器”并不陌生。胡明介绍,它的中文名为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是为重症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体外呼吸与循环辅助的一种生命支持技术,通过体外设备全部或部分替代肺脏功能,为疾病治愈或器官功能恢复争取宝贵时间。

“ECMO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生命,而不是治疗。”对于ECMO的理解,胡明给出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它就像肺的拐杖。“腿断了走不了路,就用拐杖支撑着走,让断腿暂时休息,腿好了再扔掉拐杖。肺也是如此,肺被病毒等‘打晕打残’,就需要让它停职休息,这时来人工肺‘接棒’,替换下暂时无法工作的肺。”

抓住“救命稻草”,最佳上机时间窗只有2-6小时

“ECMO是救命稻草,但也绝非万能,还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可逆性、进展程度、患者经济状况、ECMO团队配合等多种因素。”胡明解释,ECMO作为临时“人工肺”,肺、脑脏器功能有可逆性是使用ECMO治疗的首要条件。具体来说,ECMO应用的呼吸辅助适应症,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严重的哮喘、大气道阻塞等等。

2019年,武汉市肺科医院有了ECMO。2020年时,7台ECMO见证了生命救治的奇迹。三年来,54例患者、19200余小时的ECMO操作历练,胡明团队探索出了帮患者抓住、抓牢这根“救命稻草”的精准时机。胡明说:“在合适的时机用上ECMO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但这关键的窗口期其实只有2-6小时。一旦错过,生存下来的难度会成倍增加。即使存活,生存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坐稳“生命之车”,靠的是团队的综合能力

今年初,一位76岁的新冠感染患者,在经历了ECMO救治35天后,成功闯过重重险关。胡明说,ECMO的救治过程,就如荒原中驾车,“不仅需要团队有驾车技术(基本能力),更有导航技术(预判能力)。遇到障碍,还有开山、架桥的技术(处置突发状况的能力)。”

胡明说:“就算在正确的时间搭上了‘生命之车’,也仅仅是刚起步。”一路上,患者还会遇到各种病毒、病菌的混合感染,都是难关险阻,随时会夺走生命。另外,对管路维护、出血/凝血功能、器官衰竭的监测、预判、处置等等,随时都在考验“司机”的技术。

此外,对于大多数ECMO患者而言,2-3周的ECMO治疗如果无效,那么后续死亡发生风险会成几何倍数增高。超过28天的长程ECMO,其预期死亡率高达75%-95%。

事实上,35天,早已不是胡明团队对ECMO救治时限的突破,2021年5月,一名危重症肺炎孕妇在使用ECMO88天后,成功击败病魔,创造了孕妇使用ECMO时长的世界罕见纪录。屡创奇迹的背后,是这3年多来,武汉市肺科医院“肺我膜属”ECMO救治小组经历技术锤炼,不仅有成熟的技术手段,更有敏锐的预判能力和正确的临床应对策略。

--> 2023-08-03 给受伤的肺一根ECMO“拐杖”,它能创造奇迹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36689.html 1 “救命神器”为呼吸衰竭患者抢回生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