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易俊 实习生 顾雨晴 刘乐平
38岁,从教近7年,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他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81班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所带班级六成学生考研上岸;他是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多名学生考取985名校博士生……他就是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济元,学生们口中的“钢铁侠”。
1
梁老师是科研“钢铁侠”
2016年9月,梁济元从南京大学来到江汉大学,一直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他以实验室为家,科研工作不分昼夜,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做科研要争分夺秒!”他总是第一时间将文献资料、学术信息分享给团队的学生们,带领大家一起攻坚克难。为了赶进度,他经常加班至深夜查阅文献、或在实验室与研究生讨论课题。“梁老师经常是比我们还早到办公室,晚上比我们走得还晚,做起科研来比我们还拼,大家也就不好懈怠了。”学生刘晓浪说。
他感染了课题组每一名学生,课题组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江汉大学2023届毕业生郭驰深受梁济元影响,求学路上取得诸多科研成绩,即将前往东南大学攻读博士。他说:“梁老师是很纯粹的一个人,做事情有韧性,做科研能坚持。我们常说自己的老师是‘钢铁侠’。这个昵称也是因为老师不断付出,将我们铸造成坚韧的钢铁。”
梁济元积极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工作7年以来,梁济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湖北省“楚天学子”人才称号。
2
班级学生60%考取研究生
“学校让我有家的感觉,每个学生都是我需要关心的家人。”梁济元2016年9月从南京大学来到江汉大学任教,他扎根教学一线,开始以校为家、以学生为家人的育人之路。
专业课难学,学习成绩垫底,班级凝聚力不强,学习氛围不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81班曾是学院的“头疼”班级。
“@王海峰,7时来我办公室一趟。”打开181班班级QQ群,搜索“办公室”关键词有近百条记录。
班主任梁济元找全班28名学生一一谈话,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兴趣爱好。沟通时他仿佛像温和的大哥哥,听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困扰,钢铁侠柔情的一面展现给了学生,平时学生找他,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梁老师真的是住在学校的感觉,很关心我们,随时找他他都在。”181班曾经的班长董秋卓说。
大二时,梁济元在班级做考研动员,他做了详细的PPT给学生介绍相关情况,他记得28名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和学生一一交流,做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备战考研时,梁济元隔三差五到自习室看望大家,送上零食,加油打气。考研关键时期,他更是挨个和学生聊,了解学生复习进度和目标院校具体情况。
“考研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时候坚持不下来了,梁老师总是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加油,专业复习他也给了很多指导。”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的张林轩说。202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181班共有17人考取研究生,升学率高达60%。
3
希望成为给学生鼓掌的人
“今天我是学生的引路人,明天我希望成为给学生鼓掌的人。”这是梁济元的心愿。
梁济元是学生的良师,总是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梁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还手把手带我们查阅资料和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对专业学习越发自信,对科学也越来越感兴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三学生王震说。初入大学,王震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踌躇,在梁老师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下,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已发表多篇SCI论文。
每个进梁济元课题组的同学都要经过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系统培训,每周召开课题组会集体研读论文,他逐字逐句给学生指导论文,满满的红色修改痕迹,“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走正路”。在梁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指导的每一届研究生,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学生进入名校继续读博深造。
2023届硕士研究生郭驰、杜康已分别被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郭驰还获评湖北省教育厅第九届“长江学子”。2020届硕士研究生黄高旭在国际期刊上连发3篇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评湖北省教育厅第六届“长江学子”,目前正在华东理工大学读博。
他带的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同样优秀,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等专业学科竞赛上屡获佳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梁济元在三尺讲坛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无怨无悔。”他用仁爱之心,在学生心里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