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实习生 冯宁萱 郑文瑾 彭宇涵 通讯员 刘晓汉 苏娟 蔡青
在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袁田村,有一对特殊搭档蔡金顺、吴松柏,他们是战友、是老乡、也是合伙人。两人退伍后选择回乡创业,带动家乡近两百名村民就业。
从自家门口的几分田到盘活村里百亩荒地,3年多来,两人成立家庭农场帮扶困难乡亲,带领袁田村走上脱贫致富路。如今,他们100亩的瓜田亩产万斤西瓜,让吃的人直呼“真甜”。
学技术返乡创业
昔日战友变成合伙人
“我们是同村的邻居,他比我大几岁,我几乎是跟在他屁股后面长大的。”蔡金顺说自己和吴松柏幼时结识,两人都有着军旅梦,便约定一起应征入伍。虽然后来他俩不在同一支部队,但总会写信了解对方的生活。
1998年,两人相继从部队退伍,蔡金顺回武汉打工,吴松柏赴广东佛山学习农业种植技术。两人虽相隔千里,仍保持书信联系。2019年,担任袁田村村两委委员的蔡金顺决定投身家乡建设,发展农产品种植产业。同年春,蔡金顺承包舅舅家的30亩土地,尝试种植水稻。试种一年,他发现袁田村撂荒地较多,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想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必须找一条更合适的道路。
“我这里的西瓜熟了,又大又甜,给你寄一些尝尝。”2019年8月,回到湖北的吴松柏在黄冈市黄州区一西瓜农场打工,在信中提到的西瓜让蔡金顺眼前一亮。于是,蔡金顺直奔黄州,参观了吴松柏工作的农场。几天下来,从播种、催芽、育苗、施肥到销售,比对袁田村与黄州区的土壤条件、水源、光照,看着地里的新瓜秧,蔡金顺心里顿时有了想法。
“咱家也能种瓜,你跟我回家,我们自己干、自己当老板,行不?”蔡金顺试着劝吴松柏,哪知吴松柏愣了一下竟答应了。
2020年两人合伙投资20万元,成立了袁田村第一家家庭农场——新洲区俊瑾豪瑜家庭农场。吴松柏负责技术,蔡金顺负责外联,共同管理农场。从2021年开始,农场引进了冰糖西瓜等优良品种,一年下来逐渐有了起色。不巧的是,突然连日的极端暴雨导致西瓜滞销,数万斤瓜全烂在了地里。一筹莫展之际,吴松柏拿出所有积蓄,还帮忙筹集资金,蔡金顺再次鼓起勇气投资18万元,添置6套农机具,建起连栋大棚,配套小型水电站。2022年,地里的西瓜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两人用收益扩大规模,农场基地增至100亩。
前来收购西瓜的董老板是蔡金顺的老客户,他说:“袁田村的西瓜皮薄多汁,口感脆甜,深受客户喜爱。每到西瓜成熟的季节,我都会前来购买,今天运了5000多斤装车。”
吸纳百余人就业
优先招收因病致贫家庭
近日,袁田村进入了繁忙季节,前来买西瓜的市民和各地进货商络绎不绝。走进袁田村大棚,里面弥漫着丰收的果味,翠绿的枝蔓伴着微风轻轻摇摆,与棚内的西瓜相互映衬。
“我是当年兵里第一个入党的人、第一个当班长的人,也是袁田村第一个建家庭农场的人。”蔡金顺说,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要用双手建设家园,带动家乡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农场从30亩散户经营到50亩小有规模,再到如今的150亩,而主打的西瓜品种亩产量由原来的5000斤增长到1万斤、年盈利69万元,每年都能解决附近百余名村民就业问题。
村东的曹大哥是农场的第一个入职员工。几年前,曹大哥上小学的儿子意外残疾,为治病几乎掏光了家底,曹大哥与妻子只能轮流外出打工。一次村委会议上,蔡金顺得知曹大哥的情况后主动找上门,让他在自己的农场工作。“我家离瓜棚只有几分钟路程,来这里上班比出去打工方便太多了,一年收入几万块钱,还能随时回家照顾孩子。”曹大哥感激地说。
像曹大哥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残疾及重病家庭的职工,在家庭农场还有20多个。“大家帮过我们许多,回馈邻里乡亲是我们应该做的。”蔡金顺说,贫困户和退伍战友,农场永远优先招工。同村的王国红退伍后在家务农,后来也慕名而来,与他们合作开辟了新的作物——太空莲种植,逐渐扩大规模,为农场增收。
目前,农场已有6名退伍军人加入了。下一步,蔡金顺和吴松柏计划将农场规模再扩大一倍,增加空心莲、土豆、香稻等的产量,以果为媒,探索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