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张鹏 许松影 实习生 李昭融 刘雨涵
“今天老师会讲哪些有趣的社会现象?”已是暑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李钧鹏还在给研究生们授课,与以往一样,还是场场爆满。
个人藏书达十万余册、被学生们称为“书迷”教授的李钧鹏从教已六年,上课一直大受学生欢迎。“他对教学抱有极大责任心和热情,是我们眼中非常纯粹的、真正以学术为业的学者。”同事们说。
他藏书多脑中好书也多
今年4月,有关李钧鹏的一个短视频火了。在视频中,他坐在满是书籍的房间中介绍道:“这是我平时看书写作的地方,也是我吃饭的地方。我家中的书达两万余本。”
两万多本书占据了李钧鹏家的大量空间,他家次卧只有床上没书,此外几乎都是褐色纸箱或者堆起来的书;他家书房摆满了社会学或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甚至堆高到逼近天花板;他家主卧床头也摆满了他睡前要看的书。更多的书在学校办公室和仓库中,所有藏书加起来约十万余册。
“老师从美国求学归来时运回了近3万册英文原著,涵盖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我当时参与帮忙整理了一间图书室,专门用来存放他的部分藏书,也可供学生借阅。”学生潘齐心对此印象深刻。
李钧鹏非常享受埋在书堆里的生活。不管有多忙,他每天至少花两三个小时读书。他总念叨:“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
他的在读博士生许松影说,老师脑中藏的好书也多,因为他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而不是只为了写论文和发表才去阅读,“他的知识面远不止于他专研的社会理论、知识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也远不止于社会学学科,还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他有极强的学术鉴别力和学术品位,哪个学者是一流学者,哪个学者的哪本著作或哪篇文章是其最好的作品,他都如数家珍。”
他的课学生抢老师也抢
“为了在课堂上把一个抽象的社会理论原理讲清楚,他经常琢磨很多例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经验、社会现象讲解那些深奥的理论,他的课更多像是即兴演讲。”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欧说,李钧鹏在工作的头几年常连续几天熬夜备课。
在学生潘齐心眼中,李老师上课颇为健谈,常常引经据典。李老师曾以情侣或朋友交往中的点滴细节为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支配关系,诸多课堂内容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内容基本没有刻意设计,而是在说到相关之处时灵光闪现。因为我从来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也从来不觉得知识点是死的,我更喜欢把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趣闻轶事以及我的个人体验等融入课堂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李钧鹏说。
他的课成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选课的人数爆满,上课的教室爆满,“蹭课”的人也多,甚至吸引了其他学院的老师、外校的学生来听。
逐字逐句为学生改论文
“学术能力需要多条腿走路,不能只是‘读’,而是要从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张纪晨告诉记者,李老师鼓励学生不仅要吸收知识,也要产出知识。
学生一入学,李钧鹏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写作技能和规范。他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写作,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将学者晦涩难懂的原文内容,转写成简洁有力的句子,如何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何使用不同版本的脚注、尾注和参考文献要求,甚至是英文应该使用什么字体。
“你这想法不错,写出来也许可以发表”看似鼓励的话语,实则背后藏着李钧鹏付出的巨大心血。学生张鹏回忆,李老师常常通宵达旦为学生批改论文,大到整体框架,小到标点符号,老师都逐字逐句修改。
谈到李钧鹏,王欧认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位中国学者的担当:学成于西洋、扎根于中国,立志做高水平学术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他的时间几乎都用于阅读、教书、研究和公共服务。”